2024-11-23 08:20:20

聚焦 名下有车却是贫困户 如何确保真贫户一个不落?
文章来源:中国干部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5-31 10:31    点击量:627    

  原标题:济“假贫”就会伤“真贫”

  近日,安徽省纪委通报了一起扶贫领域腐败典型问题。萧县龙城镇李台村扶贫专干刘步海对该村贫困户蒋某在萧县县城拥有房产,对村民刘某某、李某、许某某三人名下有机动车辆等情况毫不知情,因识别不精准、把关不严,刘步海受到党内警告处分。

  随着扶贫脱贫工作的深入,类似“开着宝马吃低保”的“假扶贫”问题被一一查处。脱贫攻坚首先要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这意味着贫困户识别环节必须一丝不苟。如果识别不精准,甚至借机优亲厚友、损公自肥,扶贫就会“偏离靶心”,让真正需要扶持的贫困户心寒,消减扶贫工作带给群众的获得感。

  识贫“纸上谈兵”,导致扶贫“掺假注水”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贫困户识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才能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这一过程容不得半点马虎。

  从公开通报的案例来看,一些党员干部责任心不强,作风不严不实,在贫困户精准识别、资金物资发放等环节不入户、不调查,识贫“纸上谈兵”,定贫“闭门造车”,导致应下发的扶贫款物没有惠及应帮扶的人群。在甘肃省漳县金钟镇尖子村党支部原书记包尕宝骗取扶贫羊一案中,负责验收的县扶贫办副主任移乾,只查阅了联户养殖协议,没有实地入户核实;负责报账工作的金钟镇政府工作人员夏智斌,在没有严格审核的情况下,将该项目报账资料送时任镇长汪肄签字后上报县扶贫办。审核形同虚设,为包尕宝侵占扶贫羊大开方便之门,贫困户最终“连根羊毛都没看到”。

  有的党员干部懒政怠政,把扶贫补贴发放仅当作任务草率应付。落实精准识别程序打折扣、搞变通,说白了就是没把群众利益真正放在心上。陕西省长武县亭口镇山庄村党支部书记赵相会,在发放扶贫到户资金时,为图省事怕麻烦,将原本应该发放给贫困户的资金,平均发放给全村所有群众,赵相会因违规使用扶贫资金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一句“怕麻烦”,扶贫资金就这样沦为村干部的顺水人情。

  更恶劣的还有,一些干部在确定贫困户时弄虚作假、优亲厚友,贫困户变成了“关系户”“人情户”;有的甚至以权谋私,明知自己不符合条件,却“近水楼台先得月”,虚报冒领扶贫资金。贵州省关岭县普利乡大地村党支部书记殷上元,明知自己及家人不符合贫困户条件,在上级要求组织摸底排查,不符合贫困户条件的对象应全部退出时,仍未把自己及2个儿子从贫困户中退出。2016年8月,殷上元受到党内警告处分。

  “精准识别不能‘掺水’,精准扶贫不容‘打折’。”河南省鄢陵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田培新表示,“打赢扶贫脱贫攻坚战,就必须把扶贫资金用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把温暖带给最需要的群众。”

  济多少“假贫”,就伤多少“真贫”

  贫困户识别的精准度偏离一寸,落实“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的要求就会偏离一丈。结果,耗费大量财力、人力,贫困户依然贫困、贫困村依然“戴帽”,远远背离了党和政府开展扶贫脱贫工作的初衷。

  位于黑龙江省中西部的兰西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105个村中有近一半的村属于贫困村。近年来,中央、省、市先后投入大量资金,制定出台优惠政策,推动当地的精准扶贫工作。然而,2016年9月,审计部门在对兰西县扶贫专项审计时发现在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中,有180户存在名下有房产、机动车和有工资的情况,83名党员干部也因此受到了问责处理。这种不负责任的扶贫,会使群众对扶贫战略的信心大打折扣。

  “严格执行农民人均纯收入标准,统筹考虑‘两不愁三保障’因素……”贫困户识别有严格的标准和程序,而有的党员干部在扶贫工作中动了私心,无视纪律和规定,实行双重标准:对和自己无利益关系的贫困户行吃拿卡要、“雁过拔毛”之事,对自家亲友则丧失原则、不惜弄虚作假。

  冒名顶替,为父亲和弟弟申购保障房;隐瞒事实,为亲属骗取低保金……“我在基层多年,使许多居民生活得到了改善,想到同样生活窘迫的父亲和弟弟却没从自己这里得到一点点实惠,便动了私心。”吉林省吉林街道丹阳社区党总支原书记马玉凤滥用手中权力优亲厚友的行径,换来的是留党察看一年、行政降级处分。

  殊不知,对于假扶贫里藏着的猫腻,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种徇私扶“贫”,济了多少“假贫”,就伤了多少“真贫”,最终侵害的是群众的利益。

  “各级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要经常看一看群众在自己心中的位置,是否把群众的利益放在了第一位;要经常掂一掂脱贫攻坚工作在心中的分量。”河南省舞阳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朱暑光认为,“时时刻刻警醒自己,认真履行好肩上担负的责任。”

  下“绣花”功夫,确保“真贫户”一个不落

  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而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就是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

  牢牢把好扶持对象精准的第一关,首先要保证识别标准和方式因地制宜、综合考量,防止因识别流于形式滋生腐败问题。比如,有地方总结出诸如“先看房,次看粮,再看学生郎,四看技能强不强”等评定程序,让扶贫工作更具操作性。

  各级党委、政府和扶贫主管部门要对在精准扶贫、精准识别中存在的弄虚作假、优亲厚友等问题,通过全面督查、重点巡察、开展“回头看”等方式,及时纠偏扶正,确保“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让群众感受到公平,让贫困群众真正受益。

  扶贫到哪里,监督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纪检机关要认真履行监督职责,以精准监督保障精准扶贫。今年5月22日,河南省纪委出台《关于发挥职能作用精准监督执纪全力保障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见》,把14个职能部门和每年拟定摘帽的贫困县作为监督重点,紧盯精准识别不认真、扶贫政策不落实、资金项目不到位等作风“虚、浮、假”问题,严查落实政策优亲厚友、扶贫资金截留挪用等贪腐问题,以严明的纪律保障脱贫攻坚战顺利推进。

  脱贫攻坚,责任如山。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树立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收起自己的私心杂念。要以一心为民的情怀,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抓住“精准”这个关键,出于公心调查摸底,坚持原则认真识别,做到对每户每人的状况了然于心、心中有数,才能确保“真贫户”一个不落下,“非贫户”一个也不纳入。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地基坚固,大厦稳固。只要脚踏实地夯实精准识别这个基础,坚持把精准的要求贯穿到脱贫攻坚的全过程、各环节,就能真正拔掉“穷根”,增强“造血”功能,为摆脱贫困、迈向小康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记者 刘涛 简静远 龚洋浩)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