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朝胜:两岸议题为何在本次台湾“大选”中“失温
文章来源:中国干部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2-19 16:11 点击量:1256 大
中
小
历经7年多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因素对岛内各领域的影响已相当深入。按理,两岸应就在此次台湾“大选”中争辩更激烈;但现况却是,两岸议题大大“失温”,即使国民党一再试图炒热,绿营也不接茬。究其原因,并非蓝绿没分歧,而是与岛内社情民意现状以及国、民两党的动向密切相关。
首先,近期台湾内部问题迸发让两岸议题“边缘化”
作为社会人首先关心的当然是自身安全与周遭环境,岛内长期民调也显示,民众优先关心政治、经济、社会、环保与食安等议题,只有大家认为两岸议题很迫切,或对内部议题有相对安全感时,两岸议题关注度才会提升。所以,2008年与2012年两次“大选”,两岸议题成为台湾民众投票的重要参照。这几年岛内问题迸发却让两岸议题边缘化。
一是民众已厌烦蓝绿政治恶斗。马英九第二任期,随着民进党实力回升,蓝绿恶斗更加严重,以至马当局施政根本行不通,岛内出现“民心望治”、“民心望安”的新民意。
二是民众非常不满当前经济形势。因转型升级不足,缺乏新动力,台湾经济增速长持续下滑,李登辉执政后期为5.5%,陈水扁时期为4.8%,马英九时期受全球经济不景气拖累,虽在2010年一度超过10%,但平均下来,2008年至2014年仅3.4%。
三是民众对收入状况高度不满。经济长期不景气,工资福利与年金都受牵连,特别是在贫富差距方面,尽管官方数据显示近年差距在缩小,但民众普遍“无感”,要求“公平正义”的呼声高涨。
四是食品安全事故引发新民怨。岛内一向对食品安全充满信心,近几年却频亮红灯,就连知名食品品牌也难逃厄运,这股民怨最终转向执政当局。
总之,岛内社情民意新变化冲淡了两岸议题在民众关注议题中的排位。
其次,民进党策略调整让两岸议题负面化。
2008年后,民进党在具体作法上有两次调整。第一次是从暴力转向“理性”,试图提出新的论述,并与国民党进行政策辩论,规划“十年政纲”与2010年关于ECFA“双英辩”是其具体行动;第二次是从“辩论台”走向社会,这发生在2012年大选后,他们深入基层广泛接触社运团体与青年学生,不仅让自己暂时逃脱两岸政策短板,还让使两岸因素负面化。
一是歪曲两岸共同政治基础。蔡英文称其2012年失利不是败在“九二共识”,称“九二共识”是“国共共识”,是“国共联手炮制的‘经济恐吓牌’”;“一个中国架构”共识逾越“中华民国宪法”精神,模糊台湾“主权独立国家”地位,是一步一步终结“中华民国”;马英九两岸政策急切躁进,让两岸经贸从互补变为竞争、“台湾主体性”逐渐弱化、“国家主权”流失。
二是否定两岸经贸交流。蔡英文称大陆对台让利是“用经济力量,达成政治目的”,台湾应是“世界的台湾”而非“中国的台湾”。马当局只专注两岸服贸、货贸协议,却不思索如何和主要贸易对手洽签FTA及参与区域经济整合,造成台湾更加依赖中国市场,而和全球接轨的目的距离愈来愈远。蔡英文还称,台商对大陆投资成就了“中国崛起”,“却未能提升本土福利”,两岸经贸交流愈密切,“输者圈”的成员就愈多。
三是抹黑两岸沟通商谈。民进党以“民主程序、公平正义、法制监督”等冠冕堂皇的理由,攻击两岸服贸协议、“习马会”是“黑箱作业”,“暗室操作”。
民进党四处放毒,误导视听,果然蒙蔽了许多民众,导致他们对两岸议题持谨慎态度,蔡英文也可以“维持现状”回避解答两岸政策主张。
再次,国民党盲目跟进、状态不断,自失良机。
一方面,国民党陷入与民进党争夺“爱台湾”的迷思,对民进党的无端指责,不敢、不能、不想坚持正确立场,有时甚至为证明自己比民进党更能维护台湾“主权”反而中了圈套。当民进党攻击其“矮化台湾、丧失主权”时,国民党也跟进强调维护“台湾主权”;当民进党攻击两岸交流造成特殊利益垄断集团时,国民党也强调两岸交流要注意社会观感;当民进党要逐条审查两岸服贸协议时,国民党不但同意而且在程序协商时还让民进党钻了空子;当洪秀柱提出“一中同表”受到民进党蔡英文攻击后,国民党内部包括高层也跟进批评。国民党的这些退让与跟进,无疑让民进党与蔡英文更有底气宣扬自己的谬论。
另一方面,国民党迄今仍未形成有效的战斗力,很难引导议题。两岸议题本是国民党的长项,也是最受民众肯定之处,但此次选举却状况不断。先是受“九合一”选举大败影响,党内“A咖”纷纷缺席2016大选党内初选,洪秀柱走完程序正式成为提名人后,选战一直打得很艰难,但仍在离投票仅3个月之际被换掉。这样,国民党在选前3个月又得对选战进行重新部署,朱的副手王如玄近日又状况不断,被民进党追着打。因此,国民党基本没时间、没精力引导政策议题,在两岸政策上逼蔡英文亮底牌。
简言之,此次台湾“大选”两岸议题“失温”,原因有三:一是社情民意变化,二是民进党策略成功,三是国民党无力出击。然而,两岸因素已深入台湾社会的方方面面,任何人任何政党都无法回避。民进党蔡英文目前虽可暂时闪躲,但最终还须面对。(作者:党朝胜,系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