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生态文明体系建设和绿色发展》研究报告发布
文章来源:中国干部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9-10-29 10:32 点击量:1440 大
中
小
2019年10月24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年度研究报告之一《推进生态文明体系建设和绿色发展》发布,同时举行研讨会。报告会由人大国发院社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云飞主持,人大国发院社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人大学报编审林坚发布报告内容。通过报告发布和讨论,达成以下共识。
一、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报告指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加强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领导,改革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新时代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刻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我们在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思想武器、方向指引、根本遵循和强大动力。
二、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
报告指出,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第一,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协同发展的文化,是21世纪人类面对诸多危机所作出的新的生存方式和价值取向。生态文化可分为生态物质文化、生态精神文化、生态行为文化、生态制度文化等。生态文化体现了生态智慧。要把生态伦理、生态道德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每个人心中。生态文化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价值取向。
第二,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经济,就是遵循生态学原理和规律的经济,是生态和经济的复合系统。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是将生态文明要求融入经济体系的具体任务,也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一方面,推动产业生态化改造升级,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等,应用资源能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技术;另一方面,实现生态产业化,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的通道,发展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和林下经济等,实现生态资源资产的保值增值。生态经济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第三,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生态目标责任体系。要明确责任主体,制定责任清单,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责任分解落实到位。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权重,建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把生态环境质量优劣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突出位置。目标责任为生态文明建设明确责任动力。
第四,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全面深化细化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改革,完善生态文明政府治理和监管体系;加强生态文明社会治理制度体系创新;完善生态文明国际合作制度体系。要健全生态环境法治体系,完善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加快制度创新,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完善资源环境价格机制、多元投入机制、全民参与机制,强化制度执行。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第五,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生态危机对自然界、人类和社会都造成巨大的风险。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底线,把生态环境风险纳入常态化管理,构建全过程、多层级的生态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包括风险预测、数据管理、信息分析、专家咨询、动态模拟、预警演示、预控对策等内容。生态安全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划定红线底线。
三、以系统工程思路推进绿色发展
报告指出,绿色发展理念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全新发展理念。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之策。
绿色生态环境是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保证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绿色经济是指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新型经济发展理念,致力于提高人类福利和社会公平。绿色政治是指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优良。绿色文化是体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共进共荣共发展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文化现象的总和。绿色社会成为一种极具时代特征的历史阶段,辐射渗入经济社会的不同范畴和各个领域,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通过生活方式的绿色革命,倒逼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的绿色有机联通。
四、加强生态文明研究、宣传和教育
会议代表认为,必须加强生态文明体系研究、宣传和教育,该研究报告做出了很大努力。
报告提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涉及领域广泛,应该单列。就生态环境问题的严峻性、迫切性、关联性和长远性来看,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建设都应该放到更加重要的地位。目前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放在一起,这与“五位一体”的格局不相匹配,应该单列出来,作为一个专项。
报告强调,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形成一个全覆盖、多层次、广领域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覆盖全国城乡、所有人群,包括城市、乡村,包括学前教育、小学、中学、大学本科、成人继续教育、研究生、博士后、老年大学等多层次,形成生态文明的终身教育体系。把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把生态文明意识融化到人们的血液中,贯穿在人们的行为中。生态文明教育(或绿色教育)是全程性、终身性和持续性的教育。
报告建议,在雄安创办中国生态大学。生态环境治理,需要有各方面的专业人才。为满足科学、有效地进行生态环境治理的迫切要求,需要创办“全科”性质的“生态大学”。雄安新区迫切需要创办新的大学。在学科建设、教学规划、专业设置等方面,需要统筹考虑,做好总体规划,全面衡量,循序渐进,突出重点,逐步推进。
报告建议,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等地区设立生态文明研究院,条件成熟时创办区域生态学院或生态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智库理论部主任黄承梁认为报告具有前瞻性、系统性、前瞻性,从整体性视角,从生态、经济、政治、文化、环境质量、制度方面开展系统性、整体性研究,需要加强,应特别注重战略目标,保障国家生态安全。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云飞指出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理论依据,分析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五位一体”中的地位。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欧阳志远认为报告很及时和必要,在各个领域推进生态化,要制定切实方案,注意宏观、中观、微观的结合;要有综合眼光、加大力度、把硬科学和软科学结合起来,完善学科结构。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陈安国认为报告论述生态银行和绿色金融很有新意,还需深化、细化、定量化,建立指标体系;强调在全社会确立生态文明意识,转变思维方式,形成一种很好的氛围。
中国社会科学院办公厅研究员谢士强指出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创新理论的指导;需要从思想观念上把生态环境放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并对传统的经济发展理论进行必要的改进和完善,还要对有关体制机制进行适当的改革和推进。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李建军提出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线,对生态文明体系五个方面的相互联系加强研究,强调文明范式转型;要把握发展趋向,加强实际调研,进行数据分析,提升理论价值。
生态环境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处长朱留财指出,生态、资源、环境之间是相互关联的,需要综合研究,不能走向一种偏差的模型;生态环境领域的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在学科建设方面应该加强,研究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等等,注意流和链的联系。
中国投资协会项目评价中心秘书长薛方提出,生态文明可以从三个维度上进一步扩展:在传统的文明智慧当中汲取这些文明的视角和维度;在国际维度上与现代治理体系进行接轨;上升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维度。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冯景源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很多理论是根据社会发展的实践,不断提出新的理论或者概念或者方法;要针对生态环境现状,提高到生态文明高度,从科学性上进行论证。
人大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康之认为,生态建设、生态保护一直在倡导、宣传、教育的层面做的比较多,政策和立法的层面少一点,在行政这个层面没有一个完整的行动体;社会发展到现在,要拓宽视野,要提高到生态这个角度来考虑环保的问题,环保只是生态建设的一部分,或者是一个保障。
人大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张耀军认为,很多教材,如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自然经济学等都是割裂的,没有形成有机联系;要吸收国外先进的生态技术、生态知识和生态文明的成果,为我们所用,为生态文明体系真正落到实处做出贡献。
人大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周祝平提出,要处理好几个方面的问题:(1)生态文明的理想和生态文明的现实之间的矛盾;(2)个人的生态意识和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矛盾;(3)经济和环境之间的矛盾;(4)国内生态环境保护和国际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
会议代表认为,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应抓住几个关键问题:一是完整深刻理解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体系的论述;二是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体制改革为抓手,把生态文明建设贯注到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三是大力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全面推进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