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3 03:02:26

方城县委书记褚清黎:健康扶贫进万家 全面小康有保障
文章来源:中国干部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6-29 15:15    点击量:907    

“百企帮百村”扶贫显成效

“百企帮百村”扶贫显成效

精准扶贫巧发力

精准扶贫巧发力

“扶贫+产业”打出组合拳

“扶贫+产业”打出组合拳

“扶贫车间”笑声多

“扶贫车间”笑声多

  按照市委张文深书记关于“破解慢性病致贫返贫问题”的要求,我们把健康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深入调研,科学分析,实事求是,以全员化覆盖、差异化普惠为指导原则,围绕医疗救助的对象确定、兜底标准、资金保障、体制机制等要素施策,大胆创新,整合资源,因人施策、因病救治,确保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实现“健康有人管、患病有人治、治病有报销、大病有救助”的目标。

  倾心倾力

  为健康扶贫夯实基础

  全县21600户42056名贫困人口中,18.7%的贫困人口因疾病致贫,2.3%因“灾难性医疗支出”或大额医疗费用致贫,报销比例太低和大额医疗费用中个人承担部分数额太大,是导致低收入家庭陷入贫困最主要的两个原因,增进贫困人口健康福祉势在必行,精准脱贫必须健康先行。一是高位谋划,精心组织。成立了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孙大明任组长,副县长马伟、县政府党组成员胡凤洲为副组长,扶贫、人社、民政、卫生、财政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贫困人口医疗救助领导小组,建立了与17个乡镇(街道)和县直有关部门常态联络机制,明确了全县医疗资助救助贫困人口4项重点目标任务和时间表、任务书、施工图。形成了《农村贫困人口医疗资助救助办法责任分工方案》(方政办〔2017〕23号),细化分解了11项工作任务,强化责任目标,建立台账清单,明确各单位工作职责、工作任务及时间节点。县卫计委和人社局联合下发《农村贫困人口门诊疾病鉴定实施方案》,县财政局会同人社、民政、卫生、扶贫等单位出台《医疗救助资金拨付使用管理办法》,各乡镇(街道)制定出台“1+N”政策措施,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全县医疗资助救助工作实现良好开局。二是顶层设计,深度研究。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奔小康,基础在健康。针对全县因病致贫贫困户户数占比大、人数占比重的问题,县委、县政府先后召开十多次县委常委会、专题部署会、征求意见会、方案讨论会,反复推敲,数易其稿,构建多层次、积极有效的“因病致贫返贫”治理体系,出台了《方城县农村贫困人口医疗资助救助办法》(方政〔2017〕15号)。主要是对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的个人缴费部分、19种门诊慢性病、10种门诊重特大病及一般贫困人口享受民政救助政策,明确资助标准,提高报销比例,为全县贫困家庭健康脱贫筑牢第一道“防火墙”。三是精准发力,定向滴灌。组织县、乡公立医疗机构,对认定为无收入的兜底贫困户实施惠民卡“精准”医疗救助,持有贫困人口医疗救助手册的这类人群住院时不用交押金即可先入院住院,由医疗机构先付相应的医药费,后再与民政部门或者县医疗救助领导小组办公室协商解决。持续开展因病致贫贫困户医疗专家咨询服务工作,依托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医疗专家咨询服务队,按照划定的服务片区,建立医疗专家咨询联系卡,逐村逐户深入因病致贫贫困户家庭进行医疗服务,为慢性病患者开具一对一处方,制定针对性的治疗和康复计划,给予就医指导和健康教育等措施,帮助贫困人员逐步走向康复。

  多策并举

  为稳定脱贫织密网络

  精确核查,分类施治。5月初,组织抽调县医学专家30名、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110人、各行政村村医570名,选定独树、券桥为试点,总结经验、辐射推广,集中利用近1个月时间,采取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集中初筛、县级医疗专家核查的方式,对贫困家庭患者医疗费用开支情况、患病情况、治疗恢复情况进行评估,全部完成了17个乡镇(街道)、557个行政村、4134户、7868名因病致贫、返贫人口建档立卡工作,对基层医务人员筛选的7350人进行了医学鉴定,确定符合门诊疾病鉴定标准的贫困人口3483人,符合重特大疾病鉴定标准的贫困人口201人。为减轻贫困人口参加门诊疾病鉴定费用负担、节省鉴定时间,对所有贫困人员的鉴定费用全免,需要提供的病史资料由县卫计委和居民医保中心负责查找、搜集、复印,减轻贫困人口负担100余万元。在此基础上,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分类和动态管理,针对重点人群、重点病种,开展重点救治,尤其对患有大病和慢病患者,落实有区别的分类救治措施。6月初,完成了全县因病致贫人口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医疗费用、报销费用、自负费用和兜底费用测算,形成了情况报告,对因病致贫人口做到村有档案、镇有台账、县有信息库,为政府建立兜底保障机制提供了决策依据。

  精准施策,靶向扶持。在具体实施中,探索尝试“432”模式,即:四定原则、三项举措、两项保障。“四定”原则:一定救助对象,精准识别确认42056名重点贫困人口。二定就诊机构,确定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等8家县级医院和16家乡镇卫生院作为定点医疗机构。三定兜底标准,对门诊疾病可报销科目报销最高达90%。四定报账方式,凭精准扶贫医疗救助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身份证,在定点医疗机构服务窗口一站式结算、一次性办理出院手续。“三项”举措:一是入院不缴费。扶贫对象住院一律取消入院预付金,实行“先诊疗、后付费”,住院就诊只需提供相关证件,无需缴纳入院押金。二是报账一站式。整合卫计、居民医保、大病保险数据资源,建立统一的贫困人口医疗保障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在办理出院手续时,在定点医院专用窗口一次性结清自付部分即可。县里在医保基金支出户专设“提高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救助水平”科目,批量导入被救助人员住院信息进行结算,进一步解决手续繁多、环节复杂问题,简化结算流程,降低行政成本,减少群众奔波。三是就诊一卡通。在各定点医疗机构设立健康扶贫绿色通道,实现就诊一站直达。同时,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之间实行双向转诊、分级诊疗、无缝对接,优化就诊程序,减少候诊时间。“两项”保障:一是健康全管理。我县对医疗资助救助对象落实“五个一”的健康全管理,即:每人进行一次免费健康体检、每村设立一个健康教育宣传栏、每院设立一个全流程服务通道、每人发给一份政策宣传单、每户办理一个精准扶贫医疗救助手册。二是医疗全兜底。通过健康扶贫,改变农村贫困家庭“小病拖、大病扛,生命健康无保障”的现状,避免“辛辛苦苦几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和“风尘仆仆奔小康,得场大病全泡汤”的无奈,最终实现农村贫困人口“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得上病、少生病,绝不让一个贫困户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兜底目标。

  精细保障,多管齐下。统筹人社、民政、财政、卫计、扶贫等多个部门资源,健全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条相互衔接的救助体系,经测算所需的1600多万元资助救助金,全部纳入年度预算。由县人社局统一制发3万份医疗救助手册,载明每个贫困户的基本信息、医疗救助政策和办理流程,实行一户一本,贫困人口持该手册到各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时享受绿色通道,可优先就医。16所乡镇卫生院各预留2张床位,县级医疗机构预留总床位的10%满足贫困人口住院需要。深入宣传解读资助救助政策,积极组织各村“第一书记”、村医、医疗机构报账员、医保经办机构人员开展培训,做好政策文件解读和宣传,提高其对政策的知晓率和执行率;在医疗机构窗口、村卫生室张贴医疗扶贫政策宣传手册、就医流程等,利用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契机,将宣传手册发放到健档立卡贫困户手中;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媒介,对卫生扶贫相关政策进行大力宣传,让健康扶贫政策家喻户晓;在各村主要公共场所,安装统一样式的宣传栏,统一发布健康素养66条、健康常识、慢性病知识等健康知识宣传内容,提高当地村民和贫困对象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树立起正确的健康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减少疾病发生概率。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县纪委监察局、县审计局联合发力,进行不间断督促、监督、审计,确保医疗资助救助政策快速、高效、合规合法推进实施、落地生效。

  减负增效

  为因病返贫兜住底线

  健康扶贫是一项慢不得的民生工程。开展脱贫攻坚问题整改及档卡资料规范建设工作以来,通过扶贫、民政、人社、卫计等单位的认真排查核对,共认定29类3684名门诊疾病医疗救助对象,占全县贫困人口的8.8%。预计县财政每年救助门诊慢性病贫困人口3483人,资助金额522万元;救助门诊重特大病贫困人口201人,县财政救助201万元;门诊疾病报销比例达到86%,比原报销政策提高21个百分点。通过开展此项工作,一是救助对象明显感到就医负担减轻很多,而且结算服务也很方便、简捷。二是救助力度大,实际报销比达80%-90%,比原报销政策提高了10%-21%。三是防病关口前移,已完成精准扶贫健康体检、建档42056人,发现大病、慢性病3725人,及时治疗4700多人次,全部转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四是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正在提升,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建设扎实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练兵深入推进,基本实现贫困人口“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重病能及时救治”的目标。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