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8 12:55:55
首页 国际 港澳    华人 中国 社会 领导 地方 人物 城市 反腐 财经 金融 证券 科技 汽车 食品 法治 关注 聚焦 舆情 传媒 企业 职场 房产 能源 安全 国内 夕阳红 访谈 电视 军事 教育 理论 文史 历史 文化 旅游 时尚 环保 体育 健康 农业 书画 图片 评论 公益 论坛 交通 娱乐 高层 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聚焦

国产第一代公交重现江湖 多名公交迷耗时一年修复(图)
文章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8-07 12:15    点击量:475    

  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在北京生活过的人肯定忘不了红白相间的“五七式”公交车。这型已被时代淘汰的公交车,如今只是出现在老电影、老照片和人们的脑海中。昨天,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事实上还有两辆“五七式”公交车,被车迷们珍藏在北京老爷车博物馆“供养”,两兄弟中最老的公交车曾用于8路车运营。经过一年修复翻新,如今这两辆爷爷辈的公交车都可以上路了,最高时速可达55公里/小时。

  发现

  “五七式”公交车现身怀柔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典的红白相间的“五七式”公交车是很多北京市民的记忆。那个年代机动车不多,公交车和自行车是城市主要的风景线。各行各业的人们在公交车前有意无意的合影被留存在老照片中。谁也没承想,这样的公交车还能再出现在北京的街头。

  北青报记者近日从公交迷中了解到,中国仅存的一辆“五七式”公交车现珍藏在北京老爷车博物馆,享受到文物级别的待遇。而它经过了多位公交迷的修复不仅复原了当初的外貌,还恢复了行车的功能,上路能跑到55公里/小时!

  昨天,北青报记者在怀柔老爷车博物馆见到了修复完成的“五七式”公交车。这辆现存的“五七式”公交车生产于1965年,现在已经59岁了。修复后的公交车与年轻时一样是经典的亮红色与乳白色两种颜色。与现在公交车不同,它有着醒目的白色车灯,车前方有整片用于散热的格栅,车体顶部有着漂亮的弧线。车身上印有北京市人民汽车公司和1-153车辆编号。

  车身内部的布置也与现在的公交车有很大的不同,上世纪50年代末,公交车没有空调,只能通过车窗通风。车窗的设计相当有讲究,驾驶员处的前挡风玻璃与现在的住宅玻璃类似,窗户上端可以开启通风;乘客座位上面的车窗则是手摇式,通过把手可以控制车窗的升降。乘客的座椅和地面都是木头制成。车上的不少零部件也很有特点,比如过去的公交车没有转向灯,转向设施位于车内,需要司机在转弯时手摇动示意后车。车顶照明的顶灯,是红色和白色两个颜色,这主要防止纯白的灯反光影响司机的视线……

  这辆“五七式”公交车的每一个部件公交集团客一分公司专51路驾驶员田健和中国汽车报编辑吴戈如数家珍。是他们将这辆“五七式”公交车从工地里的废铁变成了现存最老第一代客车孤品。

  寻宝

  在工地上发现“五七式”

  2000年左右,“五七式”公交车逐步废弃,公交迷们开始在各地寻找早年的公交车。2007年锲而不舍的公交迷们终于在青塔地区的一个建筑工地发现了这辆“五七式”公交车。

  但见到老公交车的喜悦很快就被它的破败冲淡。据公交迷田健介绍,刚发现它的时候,只剩一个空架子,车里面的部件几乎全部消失了。“车的表面破败不堪,到处都是锈迹。车内发动机、仪表台、座椅也都不见了。”

  这辆公交车在报废后流入了私人手中,辗转到了建筑工地,被工人们当了工棚,工人们在车内睡觉,并放置一些生活用品。车内的各类机械零件也逐步坏掉或者消失。发现这辆车后,田健、吴戈等公交迷一直想办法去收购它,并联系接纳场所。不想在联系的途中,这辆公交车因为工地的迁徙再次消失。直到四年多之后,公交迷们重新在上庄水库附近的一个工地再次发现了它。

  “最开始我们发现它的时候,公交车的身份证,也就是写着这辆车的生产日期和技术参数的铭牌还在,我们激动地拍了照片,但再次找到它的时候这块铜牌也消失不见了。”

  经过反复沟通,田健找到了北京老爷车博物馆馆长雒文有,雒馆长是个爱车如命的人,他很快就看到了这辆车的文物价值。经过多次与主人协调,最终以一万元的采购价拿下了外人认为的“破烂”。

  更新

  修复工作历时一年

  2012年宝贝到手之后,田健和吴戈等人雇用了专业拖车公司的拖车将“五七式”公交车拉到怀柔。2013年5月开始修复。为此,公交迷们成立了一个专业的修复组。吴戈负责采购需要的零部件;有着十几年车辆修理底子的田健当起了修理工;公交集团客二分公司的电工王辰当起了电工,修复公交车的所有电路和供电设施;老爷车博物馆的雒馆长的两名修理工负责施工;一位本职工作为美术教师的公交迷姚林负责喷绘车身的字;一位家住门头沟的公交迷当后勤人员,为装修队采购食物并负责修复后公交车的美容……

  事情远没有修复组成员想得那么简单。对于“五七式”公交车,修复组成员几乎是一无所知。为了复原这款公交车,吴戈大半年的时间都在通过各种途径查资料、购买零部件。由于车内的设施都已经不见,很多部件没有原来的图纸和尺寸很难恢复。“我当时真的是想尽了办法,后来竟然在国家图书馆找到了一本公交资料汇编,里面有这辆公交车的部分图纸。”

  有了图纸,施工也是无比困难。吴戈从网络上、汽配店以及公交员工手中淘来各类的老部件。“这些老部件找起来非常难,一旦找到都要买好几份备用。而大部分的部件已经停产。”最后,吴戈购买了车辆的制动系统部件、灯具、油水分离器等配件,自己花费近一万元。

  安装容易,但让老部件变得灵光却十分不易。田健告诉北青报记者,比如驾驶员的仪表盘是先购买的铁皮,然后再由修理工一点点手工打造而成的;乘客的座椅先是根据照片设计比例,然后从公交公司的库房中找到一个旧椅子,按照旧椅子的模样做出来的。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零部件,公交车的外貌特征也是费尽心思恢复过来的。吴戈介绍,“公交车上的铜牌和车身喷绘的字体在现在的电脑字库中都没有,因为当时都是人工拓出来的。后来是我们一个美术专业的公交迷用纸板做的模子,再喷绘出来的。”

  车上的亮红色油漆也并非随意,他们请教了老公交师傅、生产企业的师傅,逐步恢复了车上的面板和上面的喷漆。“当时喷漆也都是人工,并没有精准的色系色号,后来只能凭借记忆和资料尽量恢复了。”吴戈说。车辆路号也根据资料恢复为8路。

  由于修复组成员都有本职工作,修复工作职能在周末进行,加上没有先例,整个修复工作耗时将近一年。

  复活

  车辆已恢复运营标准

  2013年前后,“五七式”公交车修复成功。差不多同时,一辆生产于1972年9月的二代BK640B公交车也被修复。目前,这两辆公交车均被收藏在怀柔老爷车博物馆。第二代公交车因为年轻,恢复起来困难要小很多。据不完全统计,这两辆公交车是目前中国仅存的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代客车。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两辆公交车不仅仅是样子上复活了,在功能上也获得了新生。改造标准全部按照可以“运营”进行。改装后,这两辆公交车的最高时速可达到55公里/小时,完全恢复了当年运营时的水准。

  “我们开这辆车在怀柔跑过,当时大家以为拍电视剧呢。如果在天安门前门跑一圈,绝对能吓到人。”吴戈笑着说。

  不过,虽然这两辆公交车已经复活,田健心里仍有一个梦想,“现在外行人一看就是老公交车了,但我们的精力和财力有限,车的外观和喷漆并没有做到极致,还没有到最完美的恢复。如果有汽车厂商从专业的角度赞助,用不了太多花费,它们基本可以恢复到当初的模样。”

  因为珍贵,这两辆公交车也参演了不少电视剧,细心的观众可以在《正阳门下》等影视剧中找到它的身影。

  文/记者 刘珜 摄影/记者 黄亮

  线索提供/张先生

  背景资料

  中国汽车工业起步于1956年

  1956年7月第一辆解放CA10中型卡车下线后,宣告我国具备自主生产汽车的能力

  1957年,基于解放卡车总成件改制而成的客车设计成功。如今,中国已成为国际上客车生产第一大国,产品行销海外。

  1957年,北京、上海两地基于解放CA10总成件,参照外方车型,生产了两款自主设计的客车产品,均被命名为“五七型”。其中,由北京无轨电车制配厂研发、北京汽车修理公司四厂生产的“五七型”(BK640)客车,因其更为合理、现代化的设计,在国内多座城市均有采用,并成为此后诸多客车制配厂生产客车的样板车型,堪称中国客车工业的鼻祖车型。

  BK640型公共汽车定型于1957年12月,故称“五七型”或“京一型”。

  1958年起,由北京汽车修配厂第四分厂进行批量生产。BK640型公共汽车外观采用大圆角基调设计,设有两个双内摆气动车门,车辆涂装采用浅黄和大红搭配。该车型量产后投入3路、7路、10路、15路以及部分长途线路运营,取代了一部分老旧进口客车。部分640型公共汽车曾拖挂小型拖车投入到客流较大的线路,缓解运力紧张问题。

  1974年,BK640型公共汽车停产,共生产1549辆。

  在成功生产BK640型公共汽车后,北京市汽车修理公司四厂于1970年设计生产BK640公共汽车的改进车型——BK640B。该车同样使用解放CA10B卡车总成件生产。结合BK640公共汽车在使用中暴露出的问题,在诸多细节上进行了改进。BK640B型公共汽车的外观曾被周总理誉为“大平正方”。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