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7 02:52:40
首页 国际 港澳    华人 中国 社会 领导 地方 人物 城市 反腐 财经 金融 证券 科技 汽车 食品 法治 关注 聚焦 舆情 传媒 企业 职场 房产 能源 安全 国内 夕阳红 访谈 电视 军事 教育 理论 文史 历史 文化 旅游 时尚 环保 体育 健康 农业 书画 图片 评论 公益 论坛 交通 娱乐 高层 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聚焦

社会 武汉一家三代义务清扫公厕 爱心传递跨越半个世纪
文章来源: 新华网湖北频道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3-19 17:02    点击量:449    

  刘忠兰在清扫位于车站村的公共厕所。新华网 欧阳小洁 摄

  新华网武汉3月19日电(连迅 章岚)在武汉市青山区有一户人家,为了给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干净的如厕环境,他们祖孙三代接力义务清扫公厕,让爱心跨越半个世纪传递不息。

  武汉市青山区楠姆庙火车站是一个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小站,车站建起的同时在旁边修建了一片低矮的平房,作为车站职工宿舍,这就是现在的车站村。车站村住有近40户人家,都没有独立的家庭厕所。

  最近两年,每天早上9点多钟,78岁的刘忠兰老人就会戴上口罩,拿着扫把,蹒跚着去清扫村里唯一的公厕。公厕离家不远,路上见到地面有垃圾,刘忠兰会慢慢蹲下身子拾起来丢进垃圾桶。来到公厕后,刘忠兰从周围路面开始清扫,之后是公厕里面的地面和便池。公厕面积不大,全部清理完毕需要花费她20分钟左右时间。

  毕竟是快80岁的人了,清扫中刘忠兰不时停下来歇口气,她一手扶墙,一手捶着自己的腰。“我扫了快两年了,这是接老伴的班,老伴已经扫了50多年了。”老人说。

  刘忠兰的老伴叫谢伍贤。据刘忠兰讲述,谢伍贤1950年参加志愿军,1954年回国到铁路系统工作。1964年,他们一家来到楠姆庙车站。在刘忠兰的记忆里,公厕当初一直是简易的旱厕,厕所周围长满了杂草。直到5年前,社区重新翻修了公厕,这才有了冲水设备。

  刘忠兰说,那个时候谢伍贤还年轻,工作之余,他就提着扫把、拖把清扫厕所。起初,刘忠兰和家人不理解谢伍贤:“厕所臭烘烘的,又没钱拿,干嘛每天把自己搞得又脏又累?”也有邻居笑话谢伍贤“真傻”。可谢伍贤不在乎,说自己在部队养成了闲不住的“毛病”。家人逼急了,谢伍贤就说:“村里就这一个公厕,我累一点脏一点,大家都可以享用更好的环境,有什么不好?”慢慢地家人习惯了谢伍贤的“毛病”,还不时地帮他一起清扫。

  除了清扫厕所,谢伍贤还经常清理公厕和村庄周围的杂草。“杂草多了容易生蛇,伤着村里的孩子们不好。”谢伍贤对老伴说。就这样,谢伍贤一直坚持清扫公厕到1980年退休,退休后他就成了村里的全职“保洁员”。

  谢伍贤清扫公厕的身影,是从2015年初消失的。2015年1月,87岁的谢伍贤被查出患了喉癌,住进了医院。住院后,谢伍贤念叨最多的就是厕所没人扫了。为了宽慰谢伍贤,刘忠兰承担起了每天清扫厕所的任务。3月份,谢伍贤临终前再三交代大儿子谢常清:你妈妈年纪也大了,一定要照顾好她,你要把清扫厕所的担子挑起来。

  大儿子谢常清在1980年谢伍贤退休后,顶职到楠姆庙火车站上了班。父亲走后,不放心妈妈的身体,下班后谢常清会接替刘忠兰清扫厕所。谢常清回忆,第一次清扫公厕,里面的恶臭熏得他连连反胃。但想到对父亲的承诺,他还是坚持了下来。时间长了,在一次一次的辛劳中,谢常清体会到了父亲坚持50多年的不易,品尝到了无私付出后内心的自豪。

  祖辈和父辈的爱心潜移默化着晚辈。1987年出生的孙子谢强在高中和大学期间,每逢周末也会帮爷爷、奶奶扎扫把、清扫公厕。谢强大学毕业后在爷爷的鼓励下参军入伍,退伍后进入武东车站上班,他工作努力,成为培训班班长、车站生产骨干。爷爷走后,适逢节假日,谢强会替下奶奶和父亲,自己去清扫公厕。

  如今,楠姆庙车站已很少有火车通行,它所在的武九铁路随着城市的发展也在走向“终点”。谢强说,不久的将来,铁路会拆迁,车站也会撤销,公厕将不复存在。武汉市的旧城改造将来也会推进到车站村,到时候家家户户都会住进楼房,每家有自己的卫生间。“但只要公厕在一天,我就会帮着扫一天。这是为了完成爷爷的遗愿,也是想把爷爷这份爱心一代一代传下去。”

  刘忠兰在清扫位于车站村的公共厕所。新华网欧阳小洁 摄

  刘忠兰去清扫位于车站村的公共厕所。新华网 欧阳小洁 摄

  刘忠兰清扫公厕所用的工具。新华网 欧阳小洁 摄

  刘忠兰谈起已故的老伴谢伍贤忍不住流泪。新华网 欧阳小洁 摄

  刘忠兰说自己会把清扫公厕坚持下去。自己不行了就交给儿子,交给孙子。新华网 欧阳小洁 摄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