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4 01:27:33
首页 国际 港澳    华人 中国 社会 领导 地方 人物 城市 反腐 财经 金融 证券 科技 汽车 食品 法治 关注 聚焦 舆情 传媒 企业 职场 房产 能源 安全 国内 夕阳红 访谈 电视 军事 教育 理论 文史 历史 文化 旅游 时尚 环保 体育 健康 农业 书画 图片 评论 公益 论坛 交通 娱乐 高层 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

王欢:形成三方合力增强“减负”获得感
文章来源:中国干部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3-10 17:16    点击量:467    

  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3月10日15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多名政协委员就有关议题作大会发言。

  3月10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这是王欢委员作大会发言。 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东城区史家教育集团校长 王欢]近年来,“减负”已成为多方关注的热点问题。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刀切”的量化规定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地区、校际间的现实差距;校内“减负”校外“增负”,各类“辅导班”“培优班”让家长“爱恨交加”,教师、家长特别是学生的“减负”获得感还不强。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优质教育资源供不应求。家长让孩子“上好学”的强烈愿望与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愿望,异化成了“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不安和急功近利,“辅导班”成了一些家长的无奈选择。有限的课余时间被不断挤压,很多孩子“不是在辅导班,就是在去辅导班的路上”,长此以往负担怎能不重?


  其次,基础教育承载了很多“基础”之外的内容。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多元,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定位却不够清晰。越来越多的目标被加给学校和学生,越来越多的内容要“进校园”“进课堂”,基础教育承载了太多基础之外的东西,忽略了学生“长”的规律而过多关注“成”的效果。


  第三,教育综合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入。为满足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建设的需要,教师在大纲规定的学科课程外,还要开发各种实践课程、综合课程,课程体系膨胀过快、种类过多,而学生在校时间有限,于是大量的作业被延伸到了课外。学科之间、学段之间、教师之间缺少衔接整合,“动手实践、创意制作、考察调研、亲子合作”等新的作业形式与日俱增,叠加起来成为沉重的负担。


  孩子成长成才,当然应该勤奋努力,但凡事皆有度,一旦丧失了学习兴趣,磨光了学习愿望,让“孩子伤在了起跑线上”,小苗再难成栋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为此建议:


  一、强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更多优质的基础教育资源。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集团化办学,推进区域、集团教师一体化管理,不断增加优质教育供给。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促使优质资源向更大范围辐射,缓解供求矛盾。盘活政府投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引入社会志愿服务力量,让孩子“三点半”放学后有妥善安排,满足个性化需求。


  二、规范课程设置、深化评价改革,有针对性地做好“减负”“四则运算”。“加法”,就是把孩子的睡眠和运动时间加上去,把亲近自然和兴趣爱好加上去;“减法”,就是严控课内外作业的数量、种类、形式、难度,把不必要的负担减下来;“乘法”,就是把多元评价的激励机制成倍拓展;“除法”,就是将违规的校外补课、办班,以及各种违反学生成长规律的比赛坚决去除。


  三、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教育主阵地的内涵式“减负”。在课程开发中尝试打破学科边界,发挥课程整体育人的功能。推动育人模式的系统变革。大力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打破学科分割,转变以学科为中心的研修培训模式,让各级管理架构服务于学生整体发展。


  四、大力宣传“基础教育为人生发展奠基”的价值取向,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效衔接。让家庭教育回归本源,培育亲情、传承家风、养成良好习惯;让社会教育规范有序,使孩子尚德明礼、关爱他人、多样发展;让学校教育回归本质,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基。三方互为补充、良性互助,在“减负”问题上形成合力,让“减负”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