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海鸣:聚焦“和”文化 提高精准度 增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实效
文章来源:中国干部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3-10 17:17 点击量:446 大
中
小
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3月10日15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多名政协委员就有关议题作大会发言。
3月10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这是屠海鸣委员作大会发言。 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香港总会常务副会长,香港侨界社团联会永远名誉会长 屠海鸣]世界上最难的事情之一,就是把自己的想法装进别人的脑袋。向海外传播中华文化,就是让全世界理解和认同中国的形象和价值观。这里和大家分享两个事例:
一个例子是一段名叫《这就是中国》的音乐短片广受关注。主创人员是成都一个说唱乐队的四名“90后”。该片以普通公民的视角解读中国,不仅有对环境污染的担忧,也涉及腐败现象、“毒奶粉”事件,还有对中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民生改善的充分展示。这个视频迅速在网上走红,点击量很快超过700万,得到诸多外媒广泛报道。这四名“90后”说,创作的初衷是想告诉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
一个例子是《黄鹤楼童话故事》走红德国。一位武汉的媒体人移居德国后,发现德国70多个城市有童话故事。于是以龟山、蛇山等武汉元素为童话角色,创作了《黄鹤楼童话故事》。这本书一经问世,就被德国图书馆、儿童博物馆收录。她还将这本书介绍到414家实体书店、14家网络书店和德国没有开设中文课的学校。在她和朋友们的推动下,武汉和杜伊斯堡结成友好城市,德国第一列以中国城市命名的火车也取名“武汉号”。
在外国人眼中,中国到底是什么形象?大体上有“三个中国”:文化中国、经济中国、政治中国。总体上看,许多人对文化中国非常喜爱,包括武术、书法、美食等;对经济中国,褒贬不一;对政治中国,则戴着有色眼镜观察,本能排斥。
外国人对中国认识的矛盾心理,症结在于,他们搞不清楚文化中国、经济中国、政治中国的内在逻辑。怎样打通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呢?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从十九大报告中寻找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重点、方法和路径,要以价值认同为目标,用“和”文化理念来阐述中国和平崛起,用中国精神来解读中国发展变化,用中国百姓故事来印证中国制度优势。
为此,我们先要明确“传播什么?”十九大报告把“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因此,我们应该把“和”文化作为海外传播的重要内容:“以仁为体,以和为用。”我们有完整的和谐发展观。比如自我的和谐,“听和声以平其志,纳和言以平其政,履和行以平其德”;比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和而不同”;比如人与社会的和谐,“和为贵”“和气生财”“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比如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再比如,以“和”为本的宇宙观,以“和”为善的伦理观,以“和”为美的艺术观,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重要价值观。聚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和”文化统领,可打通中国文化、经济、政治之间的逻辑关系。
明确了“传播什么”,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是:“对谁传播”“谁来传播”和“怎样传播”。
“对谁传播”。这些年来,我们的文化海外传播有得有失,效果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还是在“细分用户”上下的功夫不够。为此,我们应该结合“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将传播对象细分,针对不同传播对象,采取不同策略。
“谁来传播”。人与人直接交流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为此,我们的传播思路应该是:继续发挥官方传播的巨大优势,并更加注重发挥民间交流作用,与当地文化传媒企业合作,借台唱戏。
“怎样传播”。我们应该改进传播方式。比如多呈现事实,把裁判权交给受众;用小故事展示大道理,以文化和学术交流代替大规模宣传活动,让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更亲和地被海外民众接受、理解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