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仁心照云天—记奉献玉树高原的北京援青干部刘云军
文章来源:中国干部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6-10 15:29 点击量:605 大
中
小
新华社西宁6月8日电 题:医者仁心照云天——记奉献玉树高原的北京援青干部刘云军
新华社记者江时强、王大千
五月的青藏高原,春色姗姗来迟。
清晨,在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办公室,院长刘云军送走几名牧区来的患者,走到窗边大口呼吸,缓解缺氧和连续工作带来的不适。
3年援青任务即将结束,刘云军更忙碌了:西藏昌都市几个县的群众想来玉树看病,得开辟绿色通道,对接异地结算手续;两年前建的新生儿重症救治中心已满足不了需要,二期工程要加紧实施;与兄弟单位开展医共体建设流程须尽快细化……
在常年高寒严重缺氧的玉树,刘云军以医者的仁爱之心,执着坚守,为藏区群众就医问诊而操劳。
这是来自北京的援青干部刘云军(左一)带领职工下乡义诊(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改革决心:69份离退报告逼出“新政”
2016年8月4日,45岁的刘云军从北京市西城区广外医院来到玉树州人民医院当院长。
虽是玉树最好的季节,但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腹地含氧量仅为平原的一半,昼夜温差达25摄氏度,忽而大雨冰雹,忽而烈日炎炎。
刚下飞机的刘云军喘着粗气来到办公室,还来不及平复缺氧带来的剧烈心跳,就被放在桌上的厚厚一摞离职、病退报告惊呆了。
紧锣密鼓深入调研之后,更严重的“冰山”浮出水面:本是全州最好的医院,但最多时一个月转出病人2000人次,甚至出现剖宫产转去同级医院,阑尾炎手术转到下级县医院的“怪象”;有280多名职工的二级甲等医院已亏损1323.24万元,上年营业额不到6000万元,医疗收入不足2000万元。
医院“病”了:制度不健全,机制难保障,业务低水平,人才留不住,患者不满意……刘云军明白,必须先“医”医院。
这是来自北京的援青干部刘云军(左一)和医院职工讨论工作(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现任医院骨关节诊疗中心主任郑丛华,一直记得刘云军在小饭馆请他和妻子拉毛吃饭的那一天。当时,他是医院唯一的正高职称医生,因科室分工不细,平时工作任务就重、风险大,考核还重惩罚少奖励,每月绩效最多只有300元。拉毛也是皮肤科骨干,常加班,每月绩效才200多元。工作没有成就感,收入低难养家,纠结之下,夫妻俩做出双双离职的决定。
“刘院长耐心听我们发牢骚、说难处后,承诺细分科室,不再吃‘大锅饭’。”郑丛华夫妇从刘云军真诚的眼睛里看到了希望,本想说服院长签字的辞职报告,在手里攥出汗也没拿出来。
刘云军提出的改革方案得不到响应,开了3次会都没通过。
有人劝他,不要较真,多回内地组织几场专家会诊,采购几台设备,不用长期待在这儿受罪。刘云军回答:“组织派我来是信任,遇到困难就退缩,还要我来做什么?”
还有人说,医院已经亏损了,再投入资金搞改革,万一失败了,窟窿岂不是更大?刘云军讲道理:“不使出一百分的力气,怎知道没有一百分的成绩,改才有出路,不闯没有活路。”
到任20天后,强力推行新绩效分配方案。院党委决定,将每月10万元的绩效工资总额提升到50万元,同时对领导班子绩效工资“开刀”,降低50%,向临床一线和重点科室倾斜。
第二个月,住院病人增加34人,第三个月,增加100人,医院账面结余突破40万元。顶住各种压力,州医院打响改革第一枪。
郑丛华夫妇留下来了。“院长说话真算数,新成立骨关节诊疗中心让我来牵头,还请来外地专家带教完成140多例疑难手术。去年我参与的髋关节置换手术在玉树医疗史上是首例。”他和妻子全身心投入工作,一年收入近30万元。
许多怀疑观望的目光收回了。在政策激励下,医院原来不能开展的业务现在开展起来了,原来无法诊断的病症现在能明确诊疗了,原来不会做的手术现在做成功了……
当年春节,一位职工发来感谢短信:院长,在您带领下,工作有盼头,生活变好了,这个年都过得比往年好,我们全家真心感激您。
医者仁心:愿做患者贴心人
刘云军出生于河北省张北县的一个医生世家,因从小见多了生命脆弱和病痛坎坷,便发奋学习、立志从医,并在多年孜孜不倦的坚持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行家看一眼,就知有没有。在深入儿科病房调研时,狭窄的通道、不透风的环境、简陋的消毒设备都让刘云军生出许多担心。回来一查,如他所担心的那样,新生儿死亡率超过13%。
玉树距离省会西宁800多公里,转院治疗不现实;没有无菌环境极有可能交叉感染,危重新生儿即使活下来,也难避免并发症和后遗症。
此后几个月时间里,刘云军申请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项目,带人采购提供生命支持的设备仪器,组织交流培训……他给儿科17名医务人员下了“死命令”:不把死亡率降下来,往后谁都不许给我提条件。
这是来自北京的援青干部刘云军(右一)看望新生儿(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2017年3月出生的早产极低体重三胞胎,成为第一批幸运儿。家住下拉秀乡苏鲁村的格加老人忘不了,当时怀孕不足30周的女儿拼尽全力分娩,奄奄一息,3个孩子发生窒息,情况危急,全家抱着最后一线希望转院至州医院。此时,医院新建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已投入使用。
“刘院长立即组织人员抢救三天三夜,随后安排救治护理一个多月,保住了我们全家人的希望。”一辈子信佛的藏族老人一提起刘云军就双手合十,不停作揖,眼里忍不住泪水。
“孩子脱离危险的消息一确定,我看到一直没合眼的院长嘴角抽动了几下。”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主任索南巴久说,刘云军是个雷厉风行、遇事不慌、很少流露感情的人,但这次和此后几次带队“家访”,他脸上总藏不住悲悯和关切。
听说三胞胎家庭困难,医院减免了费用。同时,刘云军特批将孩子父亲才加聘入医院从事禁烟工作。这也是他在任期间唯一新增的后勤人员。
“他是我们家的恩人。”生命被挽救的许多藏区百姓这样说。
这是来自北京的援青干部刘云军为患者诊疗(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父亲截肢手术后,交不起医药费的藏族小女孩眼泪汪汪捧着一大把钞票来交钱,刘云军挑出10元面额以上的几张,剩下的塞回去,转身嘱咐医务科启动“兜底金”给予帮助。
免费做好白内障手术的藏族老阿妈守在查房路上,要亲眼看看北京来的好“曼巴”(藏语“医生”)。他握起老人的手侧身低头轻声安慰许久,分开时还留电话嘱咐老阿妈记得复查,不要担心来回路费。
“医者仁心,一要爱岗敬业,二要扶贫帮困。”刘云军说,“愿意把病人和职工当亲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医者。”
大爱恒心:玉树不会忘记
援青援什么?这是刘云军常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在玉树这样一个民族地区,他明白,自己援青还担负着传承汉藏等民族、首都和高原间友谊的使命。
爱,不分疆界。玉树是一个藏族人口超过95%的地区,州医院是一个由汉、藏、回族等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在日常工作中,刘云军格外注重各族职工职务的公平分配与搭配,更注重为培养藏区本土人才提供宽松环境与机会。
副院长江西曾在“非典”和“甲流”爆发期间舍生忘死奋战一线,曾冒着零下几十摄氏度的严寒抢救交通事故伤者。了解这些事实后,刘云军大力褒扬其先进事迹,并外派交流学习。2017年9月,江西获得“白求恩式好医生”荣誉称号,也是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藏族医生。
爱,换来感恩。3年来,医务人员绩效收入提高9.1倍,医院年收入超过1.4亿元,医务人员增加100多人;医院升级临床信息化系统,先后组建感染性疾病科、眼科、消化窥镜科等14个新学科,开展168项新技术、新业务,填补玉树多项诊疗技术空白,仅新生儿死亡率就下降10个百分点;启动“白内障复明”“心脏康复”“包虫病救治”等惠民工程,受惠群众成千上万……
在很多遭受过病魔折磨的藏族群众心里,州医院比寺院还神圣,常常有病愈的患者和家属把哈达挂在门诊大楼的柱子上。
爱,赢得人心。一边是呈几何倍数增长的业务量和骄人成绩,另一边却是刘云军数不清的白发、不断下降的体重和因超负荷跳动而日益虚弱的心脏。
副院长尼玛旦周说,刘院长援青3年期限马上就要到了。怕他走,因为医院太需要这样一个干起活来像野牦牛一样往前冲的带头人;又怕他不走,这么好的人万一耗干心血倒下了,菩萨都要流眼泪。
这是来自北京的援青干部刘云军(中)在党风廉政专题党课上(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关于刘云军的每一个片段,都是党员初心和医者仁心:白天任劳任怨查房、带教、讲课,常常嘴唇发白,急促喘气;深夜争分夺秒读书学习写报告,一抬头已是东方渐白;在玉树当院长没吃过职工和患者一顿饭,实在不忍拒绝三胞胎爷爷格加追出门流着泪送的一块酥油,他带回来放进了医院食堂;过节回北京一心惦记联系专家帮扶玉树,他三年陪家人的天数用一只手就数得过来……
爱,也有缺憾。“对妻子和女儿亏欠太多。”早在2012年,刘云军就作为援疆干部在和田地区工作过一年。同样身为医生的妻子常宇娟虽对他的工作多有理解,但一个人解决家庭琐事,照料女儿,还要兼顾工作,身体扛不住时也会埋怨。
“这世上,老刘谁都对得起,他孝敬父母,帮助亲朋,尽心尽力工作,可最亏待的就是家,女儿成长最关键时期,家里最困难的几年他都不在身边。”
但2017年夏天的一次探亲让常宇娟绝口不再埋怨,也在刘云军心里种下了深深的愧疚。明知初上高原不能剧烈动作,但跟在急性子的丈夫后面,常宇娟还是不自觉加快了脚步。
意外突如其来。已经走出10米外的刘云军说话没人应,一回头才看见妻子已经晕倒在地。
紧急抢救后查明,这是急性缺氧引起的脑缺血症状。刘云军说,千难万阻都没怕过,但妻子失去意识后那张惨白的脸,让他心如刀割。
常宇娟说,不能再给他压力了,这么艰苦的环境,再因家里的事儿让他不痛快,那就太对不起他了。
夫妻俩今年春节团聚时,曾因女儿成人礼时藏在抽屉里的一封信泪流满面。
“非典时期你们把我送回老家,六年级时爸爸援疆,再到如今三年援青,你们爱小家更爱大家的精神传承是我一生的财富……我长大了,也要成为和你们一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