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5 11:36:00
首页 国际 港澳    华人 中国 社会 领导 地方 人物 城市 反腐 财经 金融 证券 科技 汽车 食品 法治 关注 聚焦 舆情 传媒 企业 职场 房产 能源 安全 国内 夕阳红 访谈 电视 军事 教育 理论 文史 历史 文化 旅游 时尚 环保 体育 健康 农业 书画 图片 评论 公益 论坛 交通 娱乐 高层 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聚焦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放下锄头,却拨动命运的琴弦
文章来源:新华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7-09 12:14    点击量:817    

  新华社郑州7月8日电题:放下锄头,却拨动命运的琴弦

  新华社记者史林静、汪亚

  “手指不要抓弓太紧”“用小臂轻轻带动手腕”…… 周末,河南驻马店市确山县提琴产业园内,传来阵阵悠扬的琴声,平稳的钢琴声配合着小提琴音,合奏出一曲《我和我的祖国》。

  工人在河南驻马店市确山县提琴产业园提琴生产车间打磨琴头(6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32岁的音乐老师张婷婷一边打着拍子,一边给孩子们讲授提琴技法。

  张婷婷出生在确山县双河镇的农民家庭,从小喜欢音乐,可在她印象里,当时就读的小学里唯一的乐器就是一架脚踏琴,整个镇也没有一家琴行。

  工人在河南驻马店市确山县提琴产业园提琴生产车间检查提琴质量(6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曾经,确山县的老百姓,也没几个人熟悉提琴。但如今,这里年产提琴约40万把,造出了中国80%的手工制作中高档提琴。

  农家山乡竟成了洋气的“提琴之乡”,这变化要从第一批丢下锄头到北京提琴厂打工的确山农民说起。

  工人在河南驻马店市确山县提琴产业园提琴生产车间检查提琴质量(6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王金堂就是其中之一。

  出生在确山县竹沟镇竹沟村的王金堂,父母都是农民,家里的经济来源仅靠着8亩贫瘠的山地。每年紧巴巴的收成,只能换来一眼望不到头的苦贫。1984年春天,16岁的王金堂痛下决心,用一袋麦子换来车票,再揣上亲戚帮衬的粮票,踏上了开往北京的“绿皮车”, 丢掉锄头当起了“北漂”。

  工人在河南驻马店市确山县提琴产业园提琴生产车间制作提琴(6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刷盘子、工地搬砖、蹬三轮卖菜,啥都干过。”王金堂说,后来经老乡介绍,他进入北京一家提琴厂当学徒。靠着一股子韧劲和拼劲,5年后,手艺日渐成熟的王金堂开起提琴制造作坊。后来,老乡带老乡,越来越多的确山人来到北京从事提琴制作。

  从农民到学徒再到制琴师,“王金堂们”闯出了自己的一番天地。“确山师傅”名气渐渐大了起来,确山县也在慢慢发生改变。必不可少的,不仅仅是阳光、空气,还有音乐的芬芳。

  从小在确山县长大的张婷婷在高考结束后,选择了外地的音乐院校。“每次回来都能发现变化,县里和镇上的乐器行多了,谈论音乐的人也多了,甚至还会有人向我打听学音乐的事情。”张婷婷想不到,当年那个连琴行都没有的小镇,已经成了外地人口中的“提琴之乡”。

  工人在河南驻马店市确山县提琴产业园提琴生产车间雕刻琴头(7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2015年,确山县规划建设了600多亩提琴产业园,对返乡创业人员提供帮扶。标准化厂房、车间、配套用房可免费使用3年,并开启相关手续办理的绿色通道,在外能人资源开始转化为本地发展的独特优势。

  随后,60多位制琴师先后回乡创业,一些提琴生产企业也陆续将生产线搬回到确山。目前,确山当地可以出产的提琴相关产品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及相关配件等超过30个系列、400余种型号,不少产品远销欧美。

  “现在政策好,交通、物流各方面设施都很完善,振兴家乡产业,让家乡人富起来,是我们这些在外的确山人一直惦记的事。”如今,王金堂的琴厂全部招收当地农民,已培养出50位手艺人,学成的人又去带新人,越来越多的农民告别了靠天吃饭的日子。

  提琴产业的发展,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好声音,也让这里的人们生活更加富足。

  工人在河南驻马店市确山县提琴产业园提琴生产车间工作(7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48岁的贫困户孙永清在提琴产业园昊韵琴厂上班,在40多道提琴制作工序中,他主要负责材料分类,为不同种类的提琴挑选合适的木材。

  工人在河南驻马店市确山县提琴产业园提琴生产车间工作(7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我身体不太好,这个活不费大力,不仅离家近,一个月还能拿3500块钱,顶过去一年的收入,这样的好日子能敢想?”孙永清将手边的云杉归好类,习惯性地扶着腰,脸上是止不住的笑意。

  2019年,放下锄头的孙永清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如今,确山提琴年产值达6亿元,带动当地2600多人就业。

  年轻人在河南驻马店市确山县手工提琴制作协会排练合奏曲目(7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物质生活富裕了,精神生活也充实了,音乐课已经成了各级学校的标配,不少企业免费给学校提供音乐设备,越来越多的孩子拥有更多学习的机会。”毕业后,张婷婷回到家乡做起了音乐老师。

  提琴产业园免费提供设备和场地,3年来,张婷婷一直利用周末时间义务教孩子们学习小提琴。“只要想学,任何人都可以来。”张婷婷说,这样的生活,是她小时候做梦都想拥有的。

  “老一代做琴,新生代拉琴,这日子可不就是节节高嘛。”王金堂笑着说。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