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收储取消保护价 舆论探讨玉米去库存问题
文章来源: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 作者:熊剪梅 发布时间:2016-04-05 16:39 点击量:934 大
中
小
【食品行业舆情热点解读】
1.舆论关注玉米收储取消保护价
近日,国家粮食局表示,将取消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转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该政策还将鼓励大型国企以市场价从农民手中收购玉米。玉米收储改革将会产生何种影响、利弊如何获得舆论的高度关注。
玉米收储取消保护价被认为是中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正式启动。有业内人士指出,玉米收储政策实际上是给农民传递了错误的信号,鼓励他们多种玉米,最终导致产能过剩,形成无效供给,也对政府造成压力。取消保护价,意味着中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正式启动。对于取消玉米收储保护价,国家发改委专家也做出解释,指出近两年来,玉米临储政策的弊端进一步凸显,已不能适应新形势、新变化的要求。改革就是要给价格支持政策“减压减负”,要把农产品定价权交给市场,实现价格反映供求、引导资源配置的信号功能与政府补贴的利益调节功能相分离。
玉米收储改革的利弊,需要何种配套措施也成为讨论的焦点。英国《金融时报》网站指出,取消行动面临进退两难境地,决策者担心去库存会压低玉米价格、挫伤农民种粮积极性,进而危及国家粮食安全。舆论多认为,这一调整或将促使农民改种利润更大的作物,如大豆、水稻、花生等。《农民日报》则对新机制的展开提出众多问题:国家收购主体退出后,市场收购主体是否能够有效进入?如何避免市场失灵可能造成新一轮卖粮难的问题?如何建立新的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补贴的资金从哪里来?中央能给各省多少补贴?地方如何将补贴兑现到户,是与承包面积挂钩还是与实际玉米种植面积挂钩?《粮油市场报》则从取消临储收购对稻米市场可能产生的影响分析指出,玉米替代稻谷作用将增,相对的,稻谷的需求也将因此而减少。在稻谷面临继续增产的情况下,稻米需求的萎缩将会使稻谷年度结余继续增加。在玉米取消临储政策后,下一步改革很可能将会聚焦于小麦、稻谷。
网民关注点集中于为何玉米库存压力如此大。多数网民认为除了国内种植规模扩大的因素,国际市场冲击是造成玉米库存压力过大的重要原因。部分网民借机质疑转基因食品,指出国外转基因玉米成本低,价格具有优势,玉米加工企业或畜牧业选择更便宜的导致国内库存压力大。总体而言,玉米收储改革公布之后,财经媒体和行业媒体为主要关注媒体,“取消保护价”的原因、影响是分析重点,“方向已明确,细则待落地”逐渐成为共识。
2.可瑞康奶粉退出中国 “假货”谣言泛滥
3月31日,一则题为“可瑞康奶粉正式宣布退出中国市场,理由只有一个”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刷屏,文章将可瑞康奶粉退出中国市场的理由归结为“代理商进了1吨的奶粉,结果卖出了10吨的销量”,烘托出中国国内的“洋奶粉”都是假奶粉的气氛。针对不断发酵的传言,达能官方很快辟谣:退出中国市场只是正常的战略调整。
由于文章配图强调新闻源于新西兰当地媒体“Business(商业新闻)今日头条”,使得不少网民深信不疑。《环球时报》对原文章进行了摘录和分析,显示其内容与造假说明无关。报道中表示:可瑞康退出中国市场,是达能的一次“弃车保帅”。中国新闻网引用在奶制品行业专家王丁棉的话指出,国外奶粉品牌退出中国市场是正常现象。过去有卡夫退出,有日本的雪印退出,外资奶粉退出中国市场在之前很多,退出比较正常,而且它不是全面退,只是战略调整。
谣言滋生缘由引起媒体关注。新西兰当地社交媒体平台分析“假奶粉”流言称,刻意歪曲《新西兰先驱报》原文含义的初衷可能有两个:一是首发的微信公众号意图通过“标题党”文章搏眼球;二就是为广大的海外代购商们摇旗呐喊,制造中国国内“洋奶粉”多数掺假的恐慌情绪,促使更多的人选择海外代购的渠道购买国际品牌奶粉。《新闻晨报》则对谣言如何出口转内销并不断扩散进行了具体分析,认为可瑞康官方微博于发布的在中国市场下市公告,以及《新西兰先驱报》于当地时间3月30日出版报纸上刊登的相关内容,是引发谣言的关键。而一些网民在某海外知名社交网络平台和微博上不加证实的疯传,是助长本次谣言扩散的关键。
中国消费者对奶粉市场的信心依然薄弱。在各类辟谣的新闻报道和微博跟帖中,有不少消费者称会选择直邮代购该品牌的奶粉,有网民强调国外购买的产品质量确实不一样。对国产奶粉的不放心,使得消费者容易被此类谣言所影响。部分理性网民强调指出,受肉毒杆菌事件影响,达能放弃可瑞康亚洲市场是商业策略调整,却被一帮别有用心的代购商们造谣利用。谣言的扩散从侧面显示出,中国消费者对奶粉安全问题十分敏感,甚至到“草木皆兵”的程度,减少类似谣言根本上还需提振消费者信心。
3.“越南酸奶”国内泛滥 线下查处和线上科普合力防范
3月底,多家新闻媒体曝光,很多未经检疫的越南酸奶流入内地城市,遭多地执法机构紧急查处。央视、人民网、光明网等主流媒体的报道使得该话题热度持续,并在3月30日攀至顶峰。
全国各地城市,如南京、广州、南宁、宁波等地均出现类似“越南酸奶”。南京检验检疫局确认为“不允许进口”,怀疑是走私产品。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相关负责人也提醒消费者,越南乳制品尚未允许进口,要注意辨别。随着各地媒体的曝光,“越南酸奶”问题引发关注,其安全隐患成为强调的重点。媒体报道多强调其“身份不名”“非正规途径流入”“涉嫌走私”等,并呼吁公众看见类似酸奶进行举报。媒体引用食品安全专家指出,正规渠道进口的酸奶,都应该有中文标签,中文标签应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如果进口酸奶的原料乳是巴氏杀菌乳,还应该取得检疫许可证,同时出口国官方应出具经中方认可的输华乳制品卫生证书。经检验检疫合格后,取得《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方可销售。市场上的“越南酸奶”属于非正规渠道流入国内的产品,消费者应慎重食用。
“越南酸奶”泛滥,媒体曝光、执法机构查处合力防范。未经检疫的越南酸奶因为口味新奇,俘获了不少消费者的心,媒体曝光其没有中文标签涉嫌走私,并存在安全隐患引发关注,而各地执法机构也迅速开展行动进行查处和扣押。微博领域,众多媒体官微和政府机构官微迅速科普越南酸奶的安全隐患,呼吁消费者防范。线下和线上的配合,形成一股合力,对阻止“越南酸奶”的非法售卖起到重要作用。
借机再讽国内产品,如何流入被重点质问。“越南酸奶”同其他过往出现的国外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一样,成为部分网民借机讽刺国内产品食安问题的由头,“国内酸奶难道就安全吗”“没交税不代表越南酸奶有安全问题”等情绪性言论比比皆是,国内食安问题所造成的信赖感缺失依然严重。除此之外,越南酸奶如何流入,为何在泛滥之后才引起重视等问题也是网民的质疑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