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3 03:12:51

重庆市城口县 一合作社的“触网”经验谈
文章来源:中国干部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2-19 17:30    点击量:907    

  “蜂蜜5000斤,板栗1.6万斤,核桃7500斤,天麻、腊肉、干土豆卖了2.5万元……”近日,盘点试水电商半年来的收获,刚过不惑之年的范中福忍不住笑了:“今年6月3号,微店开张;6月10日,做成第一笔线上交易;到现在,线上销售农特产品已有46.5万元,通过电商平台宣传引进批发商实体店交易209万元。算下来,电商营业收入达到255.5万元!”

  初次触网 首战告捷

  范中福是国家级贫困县重庆市城口县深山里的一名地道的农民,也是东安镇黄金村远近闻名的养蜂能手。2011年1月13日,他牵头成立了城口县东安兴晨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养蜂的同时还开了个小店,专销合作社的蜂蜜,顺带着卖些城口老腊肉、天麻、板栗、核桃、香菇等产品,购买者主要是来亢谷景区纳凉避暑的游客。

  “这么好多产品,为什么不去网上叫卖呢?”在一位游客的启发下,范中福动起了“触网”的念头。今年4月,他安装了网络,用起了WIFI,申请了qq和微信,还开了微店。每当给店里的客人介绍完产品后,他总会礼貌地问对方:“老师,您有微信或者qq没有?加起嘛!回家后也可以买我们这里的土特产!”

  在他的带动下,合作社社员们也都成了“网上推销员”,为合作社的蜂蜜“吆喝”。不到一个月时间,就有数百位来自主城、四川达州以及城口县城的客人,通过朋友圈和微店找到范中福,做成了上百笔交易。

  三点经验 值得借鉴

  目前,兴晨合作社每天的订单量保持在10到15个,销售金额2000至3000元。合作社也从传统的专业合作社,成功升级为东安镇农特产品品种最齐全的网上零售商,社员从最初的5人发展到122人,其中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65人。

  短短半年,一个地处偏远的合作社何以有这么大的起色?市农委有关负责人在调研后认为,主要有三点经验值得借鉴:

  一是经营模式独特。该负责人表示,兴晨合作社的微店以合作社为依托,社员权利、义务清晰,分工明确,有健全的经营制度章程。每个社员联络一定的农户,签订农特产品认购协议,构建起一张农特产品收购网络,覆盖面广。

  而社员在自己的生活圈子和社交网络进行宣传营销,拓展客户,提高农特产品知名度和促成线上交易。同时根据业绩提成,极大地提高了社员的积极性。

  二是农特产品种类齐全,价格低。合作社在电商经营初期以干货为主,随着客户增多和电商走向成熟,加上庞大的收购体系,内容涉及东安镇所有的农特产品。

  这些农特产品直接从农户手中收购,然后送到客户手中,中间不存在中转交易。范中福还同时代理了韵达、申通快递业务,产品运输成本低,顾客可以放心地买到物美价廉的农特产品。

  三是对顾客进行科学管理。合作社利用QQ、微信等平台,通过互动了解顾客意见,提供基于顾客需求的服务解答。

  合作社要求每位社员耐心对待每一位客户,注意留意客户基本资料和历史交易记录,掌握客户消费情况、忠诚度和潜在价值,向顾客提供“一对一”服务,详细讲解农特产品功效和食用方法,增加客户购买频率和购买数量。

  建议降低“出山”成本

  虽然合作社电商业务风生水起,范中福认为,目前电商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缺乏专业人才,电商体系还不够完善;

  二是地处偏远,交通较闭塞,农特产品流入大城市的物流成本较高;

  三是宣传还不够给力,供需会出现时差;

  四是农特产品不同等级的质量评定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样品示例。

  他建议,各级政府支持电商发展时,不仅要提供相关知识技能培训,更要引进年轻专业人才进行实践培训和指导。同时,尽快完善电商物流体系,尽可能降低农特产品“出山”成本。记者 向婧

  (原标题:城口一合作社的“触网”经验谈)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