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走出独具特色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路子
文章来源:中国干部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2-29 11:57 点击量:798 大
中
小
2015年,甘肃省牢牢抓住贫困地区这一全面小康的短板,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预计全年实现减贫100万人以上,贫困群众收入增速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高出2个百分点左右。
面对越来越难啃的“硬骨头”,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扶贫成就,离不开甘肃省在扶贫机制的一直探索与创新。在先后实施双联行动、“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基础上,甘肃省去年制定出台了“1+17”精准扶贫工作方案。这一方案紧扣对象、目标、内容、方式、考评和保障六个精准,瞄准最贫困的乡村、最困难的群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促使扶贫政策向特困片带精准聚集、扶贫资金向贫困村贫困户精准聚焦、帮扶力量向贫困对象精准聚合,走出了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路子。
精准扶贫首先得把贫困人口挑出来。甘肃省紧紧围绕全省6220个贫困村、101万贫困户、417万贫困人口,着力在找准贫困人口、分析致贫原因和掌握脱贫需求上出实招、下功夫。2015年6月开始,甘肃省集中利用2个多月时间,组织6万多名干部在全国率先开展精准核实贫困人口和完善建档立卡工作,为实施精准扶贫奠定了坚实基础。去年,甘肃省被列为全国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建设试点省份。
紧盯贫困地区生产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甘肃省整合全省优势资源集中投入,重点攻坚。贫困地区的基础瓶颈得以突破,2015年,甘肃省共解决了180.56万农村居民和26.08万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目前达80%;完成建制村通畅工程11025公里,全省82%的建制村通了沥青(水泥)路;争取国家农村危房改造计划21.8万户,是年度目标14万户的1.56倍;安排易地扶贫搬迁3.5万户17.1万人,超出年度目标任务0.4万人。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开工建设2400所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939所行政村幼儿园,从2015年秋季开始,甘肃省还对贫困家庭子女学前教育免除保教费、中职教育免除学费并发放助学金、就读省内高职(专科)院校免除学费及书本费。农村低保一类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300元,二类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808元,共使136.9万人实现了“政策性脱贫”。
实施产业扶贫、增强“造血”功能,是实现精准脱贫的治本之策。甘肃省专门制定了培育主导产业、加强技能培训、发展新型经营主体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草食畜、马铃薯、蔬菜、苹果、中药材等富民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壮大。特别是在金融支持方面,甘肃省启动实施总规模达400亿元的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程,财政与金融部门联手创新,为有劳动能力、有贷款意愿和一定还款能力的贫困户提供免抵押、免担保、5万元以下、3年以内的小额信贷支持。截至2015年11月30日,全省累计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174.2亿元,惠及38.4万户、165.1万贫困人口。
不仅仅是在金融扶贫上锐意探索,省委省政府始终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扶贫开发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除了改革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扶贫专项投入力度外,甘肃省去年还深化驻村帮扶工作机制。从县级以上单位选派干部组成驻村帮扶工作队,整合双联干部、到村任职(挂职)干部、大学生村官和乡镇包村干部力量,全省6220个贫困村有6860个省市县三级单位联系,共派驻27815名驻村帮扶工作队员,实现了驻村帮扶工作队对贫困村、帮扶责任人对贫困户的“两个全覆盖”。
甘肃省还树立以扶贫为主的考核导向,坚持把脱贫成效作为考评党委政府和干部政绩的主要指标。取消对58个贫困县的GDP考核,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作为重点考核指标,使精准扶贫相关考核指标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占到80%以上。同时,严格落实“逢提必下”机制。2015年,全省选派58名厅级和处级干部到贫困县挂任副书记,选派58名专业技术人才到贫困县挂任科技副县长。去年,省级四大班子领导还带头深入各地,开展扶贫工作专题督查。一系列实打实的措施,促进贫困县以更加精准的思路、方式和机制深化扶贫攻坚,推动了精准扶贫各项任务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