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专家:防伪“身份证”让假盐毒盐无处遁形
文章来源:新华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8-12 11:21 点击量:1021 大
中
小
近几年来,河北、广东、浙江、江苏、河南、山西假盐、毒盐大案频发。2016年上半年,又有假盐案件在河北等地发生。8月11日,源品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易宏在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市场上传统的商品防伪技术存在自身劣势,消费者难辨真假。而通过大数据精准技术,可以实现“一物一码”,从生产线上就为商品戴上防伪溯源的“身份证”,无需“火眼金睛”,普通消费者用手机一扫便知,让假盐毒盐无处遁形。
传统防伪技术存在劣势
2016年4月12日,河北省石家庄市公安局、石家庄市盐政管理处联合侦破了一起工业盐冒充食用碘盐的案件,犯罪嫌疑人曹某后被检察机关以涉嫌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逮捕。警方和盐政部门在现场搜查发现,半成品工业盐共计13.5吨,成品包装盐多达240箱,合计查获假冒食用盐35吨。这半年间,更有数量不明的假盐流向了普通市民的餐桌。
内人士指出,工业盐包括亚硝酸盐和含有亚硝酸盐的工业氯化钠等,成人摄入0.2-0.5克亚硝酸盐即可引发中毒,摄入3克即可致死。
随后,河南省郑州市盐业局通过市场摸排,端掉了一个制售假冒食盐窝点,共查处假冒“卫群”牌精纯盐277箱,共计6.14吨。
事实上,有关假盐案件的报道可追溯到1994年。近年各地被公开报道的假盐案件有数百起,涉及至少17个省市。其中,去年江苏警方破获的案件中有超过20000吨假盐流入北京、天津、山东等地。
通过梳理近年来被报道的假盐案可以发现,制假团伙的成本极低,利润巨大。目前市场上用于假冒食盐的主要是精制工业盐、畜牧盐,原料易得,制售门槛低;制假逐渐呈现多窝点多模式、团伙化、规模化趋势;且产销“一条龙”,涉案团伙通过传统的分销网络和互联网售卖,甚至勾结长途客运司机将假盐销往外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假盐包装条喷码、安全标志一应俱全,消费者难以分辨,种种因素导致多年来假盐的泛滥仍未得到有效遏制。
对此,源品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易宏认为,消费者不是防伪专家,没有识别真伪的“火眼金睛”;而传统的防伪技术又存在劣势,很难起到防伪作用,这是假盐案件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他称:“传统的防伪技术主要通过材料防伪,而未将防伪信息编入大数据系统中。材料很容易被仿制,治标不治本。”具体而言,传统的防伪标签本身防伪技术不高,容易被复制;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一般只扫描进入微信公众号,没有独立的防伪信息“身份证”;产品内外包装数据无绑定,数据记录不完整连续,易被假冒;材料防伪容易被批量造假等。
为每件商品佩戴防伪“身份证”
易宏表示,防伪的源头在制造企业,应该从产品尚在生产线上时,就为其佩戴上“一物一码”的防伪溯源“身份证”,依靠大数据技术精准管理,从而杜绝假货。
据他介绍,源品汇SID防伪体系的防伪工艺,采用了人民币全套防伪技术,工艺不易被复制;开发并应用了可以实现产品内外包装数据绑定的先进技术;且通过系统性防伪,把手机采集技术应用于系统,便于防伪追溯的实施。
易宏称:“通过加密防伪追溯系统,制假者即使复制了防伪二维码,也无法进入防伪系统中。就好比制假者仿制了身份证,但假证是无法通过公安机关数据系统识别的。这种系统性的防伪溯源,将使制假者无从入手。让每件商品都自戴‘身份证’,能够‘讲述’自己的来源,消费者就不用担心买到假盐了。”
针对我国食品可追溯的发展情况,易宏表示,食品可追溯是近年食品行业的一个热词,但目前消费者通过扫描产品包装上二维码来获取商品全产业链信息,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网络的迅速发展为食品可追溯提供了发展契机。
他呼吁:“业界应把握此机遇,尽快搭建起包括食品在内的防伪追溯体系,这对于保护消费者权益、提升行业监管水平以及增强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无疑都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陈听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