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8 11:09:38

探索研发新模式 突破育种平台期
文章来源:中国干部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3-31 14:31    点击量:762    

——四大作物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综述

  本报记者王澎

  近日,农业部在中国农科院召开2017年四大作物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部署会,农业管理人员、企业负责人、科研人员围绕水稻、玉米、小麦、大豆四种作物品种选育的新一轮战斗,吹响了号角。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当下,良种联合攻关是引领带动我国新品种选育工作的突破口。

  供给侧改革品种先行

  “要形成合理的种业企业布局,大小作物兼顾,推动我国种业全覆盖,充分发挥耕地潜力。”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学教授、国家大豆改良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盖钧镒在报告中建议,“还要建立前瞻性计划,围绕各类作物全面杂种化开展全国攻关,保障种业知识产权,形成中国的种业特长。”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品种作为农业生产、农产品供给、种植结构调整的起点,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更多地追求产量,让老百姓先吃饱饭,品种方面存在着“三多、三少”问题,即高产品种多、优质专用品种少,粮食作物品种多、经济作物品种少,资源消耗品种多、绿色发展品种少,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不相适应。通过推进良种联合攻关,改“单兵作战”为“集团攻坚”,加快选育一批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多元化市场需求的突破性新品种,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强有力的品种支撑。

  抢占国际种业科技制高点,提升国际竞争力

  从国际上看,欧美发达国家持续加强种业基础理论研究与技术集成创新,高通量、高效率,规模化、智能化的商业化育种体系不断强化,全方位、全天候、全产业链的数字种业加快构建,种业的高科技优势进一步显现,发达国家通过种业控制农业发展命脉的意图越发明显。从国内看,我国种业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基础研究弱,企业实力不强,还没有形成种业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形成了代际差距。

  种业强必须企业强,种业国际竞争的实质就是企业竞争,企业竞争的核心就是品种竞争。美国之所以成为世界种业头号强国,就在于拥有孟山都、杜邦先锋这样一流的跨国种业巨头,以及持续不断培育优良新品种的创新能力。当前,世界种业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陶氏益农合并杜邦先锋、拜耳并购孟山都,种业巨头加速整合,对全球种业资源和种子市场的争夺日趋激烈,垄断格局日趋明显。

  “现在已经进入了全产业链竞争的时代,国际上大公司与大公司合并成超大公司,在整个农业产业链内竞争的态势已经构建。”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说,“而我国种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弱势地位还没有根本性改变。”

  良种联合攻关可以突出种子企业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整合种业创新链的优势资源,推动科研单位育种人才、技术、种质等优势资源向企业流动,加快建立商业化育种新体系、新机制,加快突破性品种培育,做强做大民族种业,快速提升国际竞争力。

  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育种新模式新机制

  “近年来,作物育种在产量、品质和抗性改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但突破性新品种培育已经进入平台期。”中国农科院副院长、中国工程学院院士万建民说,“育种机制有待创新是原因之一。我国育种缺乏顶层设计,尚未形成国家种业科技创新体系,而商业化育种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种业科技创新环节衔接不紧密,尚未建立起育繁推一体化的产业化运作模式。”

  我国种业市场化时间还不长,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按部就班”发展的空间极其有限。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实践,通过开展四大作物良种联合攻关,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育种新模式”——政府引导、产学研结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专家委员会为指导、联合体为依托,种质发掘、分子检测、商业化育种、新品种测试四大平台为支撑,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期实现育种理论创新、品种突破、企业发展、产业升级,各方“共赢”。

  联合攻关以系统化的理念和手段,改造我国种业科研体系、机制,较好解决了种业科研和生产“两张皮”问题,大大提高了科研育种效率。以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中玉金标记、华智等为代表的科研院所和企业,吸收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初步构建了DNA定向筛选、品种定向改良以及双单倍体、SNP检测平台,基因编辑技术全球领先,有望形成强大的后发优势。据专家测算,如果按照过去传统的科研组织方式,取得以上科研成果,大约需要5年,联合攻关节约了一半时间。

  联合攻关在推进育种技术发展的同时,还催生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种业科研新机制:产业牵引机制,根据产业需求确定种业科技创新的重点任务、技术路线、工作措施;成果评价机制,推行同业专家评价与市场主体评价相结合;多元投入机制,基础研究由国家持续稳定投入保障,商业化育种与应用研发主要由企业投入,国家给予后补助;利益共享机制,实行成果有条件共享、收益按比例分享,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强化科技成果股权激励。

  链接

  2014年以来,农业部与科技部组织开展了玉米、大豆、水稻、小麦四大作物良种联合攻关,取得了明显成效。

  从2万多份资源中,成功发掘出抗病、耐旱、节肥、抗倒优异资源1000多份。

  培育了“德玉919”、“吉单66”近10个抗倒伏、耐密植、符合机收籽粒要求的玉米新品种,填补了国内品种的空白。

  培育了亩产超400公斤的“吉育86”、超300公斤的“冀豆17”、“中黄301”等近20个高产大豆新品种,显著高于同纬度美国大豆品种单产水平。

  声音

  从品种培育方面看,应选育具有高产、高抗(抗病、抗倒、抗逆性好)的品种。应侧重培育大穗、大粒品种;侧重抗虫抗病(病虫害少,可减少农药用量),适应性较好,质量安全保证度高的小麦品种。从加工角度上讲,大粒小麦加工面粉,产品综合质量指标较好,可提高出品率;小麦皮层与胚乳易于剥离的、多酚氧化酶含量较低的品种,可明显提高产品综合质量水平。高品质、病虫害少的小麦品种经加工会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滨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志强

  饲料加工企业对玉米的关注点包括霉菌毒素、容重、淀粉结构(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比例)、玉米新鲜度等指标。

  玉米籽粒自然晾干后,后熟化较好,不会增加不完善粒,而机械烘干的玉米籽粒,没有后熟化,易烤焦或产生破碎,会增加1%~4%的不完善粒。饲料加工企业更倾向于自然晾晒的玉米。

  ——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技术部总经理朱正鹏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