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3 02:53:38
当前位置:主页频道 > 农业频道 > 看点

华西新传:华西的发展依然稳健而富有活力
文章来源:中国干部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6-05 15:59    点击量:656    

  本报记者 李海涛

  今年一季度,被誉为“天下第一村”的华西村又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经济“答卷”:实现可用资金比去年同期增11.9%,比任务数增9.81%,交税比去年同期增11.96%。

  经济新常态下,华西的发展依然稳健而富有活力。这个坚持走以集体经济为主的共同富裕道路、屡创中国农村发展奇迹的地方,从上世纪70年代“造田”、80年代“造厂”、90年代“造城”,到新世纪“育人”,再到现在的“提、转、拓”……半个多世纪以来,每个阶段迸发出的强大能量都令世人瞩目和惊叹。

  国家改革的浪潮正一路奔涌着向纵深推进。进入新时期,总是在下“先手棋”的华西如何战略布局?怎样转型发展?如何实现新的跨越?又怎样进一步增强5万多“大华西”人的认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变与不变

  ——变的是方式和方法,不变的是道路和追求;变的是能力和创新,不变的是根基和底线;变的是体制和机制,不变的是责任和使命

  走进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绿树掩映,鸟语花香,移步异景。标志性的塔群和别墅群间、直入云天的龙希国际大酒店里、金塔上、万米长廊下、博物馆中、农业园里、报告厅内,来参观、学习、旅游的人们熙来攘往,络绎不绝。

  “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占一个床位。”“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当。”“当官没有终身制,为人民服务可以终身制。”……村内一个个大红标语牌标识着这里的独特气质。

  4月28日,在华西干部学院二楼的一间大会议室,江阴市第九批对口支援新疆伊犁州霍城县智力援疆“百千万”行动计划启动仪式正在举行。华西村党委书记、华西集团董事长吴协恩照例来讲“富脑袋”与“富口袋”的经验,希望把华西精神和理念传播得更广。“每次培训班上,只要能抽出时间我都会来讲一讲,哪怕来的1万个人中,能感染带动100个人甚至只有10个人,他们回去后把家乡改变了,也是很有意义的。”

  在被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称为“希望之地”“共富之地”“幸福之地”和“不简单之地”的华西,吴协恩作为“二代掌门人”已经挂帅近15个年头。在老书记吴仁宝走后的4年多时间,吴协恩更加坚信信仰的力量,更加注重制度的建设,更坚定地推动改革创新。

  如今,循着两张产业脉络图,可以看出华西的经济发展轨迹:一张是西部以重庆为中心,北到西藏、新疆,南到云南、贵州,中部以湖北为中心,辐射全国的产业“布局图”;一张是从香港到日本,从英国到意大利,从新加坡到马来西亚,从阿联酋到莫桑比克的国际“路线图”。华西年销售额高达500多亿元,除传统优势产业外,近几年大力拓展的旅游服务、金融投资、仓储物流、远洋海工、农产品批发市场及矿产资源等一大批新兴产业也陆续进入“收获期”。

  “老书记的思想传承好,华西就能持续发展好。”吴协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华西之所以能成为“天下第一村”,很关键的一条就是有“华西精神”和“吴仁宝精神”。这种“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永不服输,决不放弃”的精神已经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每一个华西人的脉搏里,成为华西村永续发展的健康基因。

  华西有个“双百”梦。这个梦并不是“百亿”“百强”,而是要成为效益优良的“百年企业”和富裕幸福的“百年村庄”。过去,吴协恩想的比较多的是“如何让华西更成功”;现在,他思考更多的则是“如何让华西更长久”。

  “时代在发展,经济在转型,华西必须随着新形势进行改革。按照中央精神,有些必须变,有些一定不能变。”吴协恩说,“要变的是方式和方法,不能变的是道路和追求;要变的是能力和创新,不能变的是根基和底线;要变的是体制和机制,不能变的是责任和使命。”他认为,不能靠“家长式”管理,不能用“老思维”办事,不能凭“一刀切”用人。他和父亲的管理方式有很大差别,发展的思路也不同,但信仰是相同的,带领村庄共同富裕的目的是一致的。

  转型与调整

  ——在对传统产业关停或升级改造的同时,按照“体力转脑力、数量转质量、传统转现代”思路,开拓国内外更多产业,并推动产业层次变“轻”、变“高”

  1985年8月19日,天上下着大雨,老书记带着100多人到了雨花台去宣誓,誓词是“生命不息,冲锋不止,3年目标1个亿”。2003年8月5日,吴协恩上任一个月,也带着华西人到人民英雄纪念碑进行宣誓,誓词是“有富民享,有难官当,3年实现可用资金50亿元”。父子俩都没有食言。

  很长一段时期内,华西都非常注重对实体经济的投入和提升,其中钢铁和化纤是支柱产业,也一直比较红火。而吴协恩一接任书记,就开始谋划转型。当时,各地已出现用工荒,人力、土地成本都大幅提高,污染加剧、环境容量问题显现。上任伊始,他并没有马上接手管理企业,而是带着党委班子成员和企业负责人,到北上广深等大城市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考察。

  “转型要趁早,调整也要快,等到行情不好再改再调就迟了。”考察归来,吴协恩对引领华西产业转型更加坚定。喜欢实业的老书记赞同转型,但对他向金融领域转的想法却不支持。

  看准了,吴协恩不想放弃。主管财务的华西村党委副书记包丽君告诉记者:“当时吴协恩书记带我们一起搞了一个投资担保公司,年底盈利了约1000万元。老书记看到财务报表上多出来的数字问怎么回事时,协恩书记才将来龙去脉详细汇报,也赢得了老书记的理解和支持。”截至2015年,华西金融业务净利润已超过10亿元。

  在转型发展上,华西坚持关停、技改、开拓“三条腿”走路。

  对一批能耗高、效率低的企业,下决心“关停”。十多年来先后关停了9家企业,其中包括年产值近两亿元的化工厂、年销售收入7亿多元的线材厂。最初华西内部有人担心,关了这些效益好的厂子,经济走下坡路怎么办,企业职工失业怎么办,甚至有村民私下议论:“协恩上来后,只会关厂啊!”

  在吴协恩看来,最难的不是产业转型,而是观念、理念的转型。“社会上有人讲,传统产业转型是找死,不转是等死。而我认为,转得好就不会死,转不好才会死。”为此,村党委组织干部村民外出考察、集中学习、充分讨论……很快,大家统一了思想,明白了牺牲眼前和局部利益,是为了华西更好的发展。

  对于剩下的一批传统产业,华西加大投入,通过技术改造来提升其竞争力。见到记者时,华西化纤厂副总经理汪方能刚从外地谈了一笔订单回来。他是在吴协恩上任那年被“挖”到华西的。提到技改成果,汪方能笑着说:“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大家都抢着‘大干快上’,当时华西的化纤产品是脱销的,客户要排队才能买得到,但是协恩书记告诉我们要冷静,大家都一哄而上的时候往往蕴藏着风险。当时有好多人不理解,但我们还是顶着压力没有扩产,而是引进当时国内最先进的设备,在技术和质量上提档升级。现在,华西化纤厂在同行业里单品业绩排名第一,出口最多,一半产品出口到欧美。”

  通过技改,像化纤厂这样的一批“老产业”拥有了“新绝活”。华西棉纺厂,2013年投入1亿多元引进瑞士和德国的高档纯棉精梳纱全自动生产线,对原有设备进行更新改造,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华西冶金总公司,今年3月份每天利润就达300多万元。

  “存量文章要做,增量文章也要做。”在对传统产业关停或升级改造的同时,华西这些年按照“体力转脑力、数量转质量、传统转现代”的思路,开拓了更多产业,并推动产业层次变“轻”、变“高”。

  “从天上到地下,从陆地到海洋,从东部到西部,从国内到国外,从生产酱油袜子等日用品到高科技研发,近年来,按照‘集团多元化,下属企业专业化’的发展思路,华西产业已经涵盖诸多领域。”华西村党委副书记孙海燕介绍。

  去年,华西仅在海外,就已赚取1亿元的利润。像远洋公司,全年经营及租船业务运输量达到2500万吨,在从澳大利亚到中国的煤炭航线中,公司运输量排名行业首位。像海工公司,目前是除中海油和交通部打捞局外最大、技术最领先的海上项目施工企业。像石材行业,在莫桑比克拥有300平方公里矿山,开采出的“莫桑比克黑”花岗岩销售火爆,最近又开采出两款接近“宝石级”的花岗岩产品“梦幻篮钻”和“梦幻菲钻”。

  2016年,华西已拥有遍布世界和全国各地的企业254家,资产总额达534亿元。实现可用资金比上一年增3.75%,上缴税收13.20亿元,比上一年增19.68%。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的利润贡献率占65%,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格局。

  改革与坚守

  ——过去股份制改革是为发展,现在的“三大改革”是为结合新形势更好地发展。过去,“来了华西村,就是华西人”。现在,“服务华西村,就是华西人”。今后,华西村不仅是华西人的,也是属于全社会的

  随着周边村的并入,再加上两万多名外来职工,目前“华西人”已经超过了5万。老华西人、并进来的“大华西”村民、外聘员工,三者的利益如何协调?怎样保证大家都有获得感和幸福感?华西从“统筹村内与村外这两个大局,辨清集体与个人这两种利益,兼顾民主与集中这两大主题”入手,大刀阔斧地推进改革。

  在“一村富了不算富,帮助周边共同富”理念指引下,从2001年到2007年间,华西将周边20个行政村,经过3批,整合成与老华西村平级的13个行政村,并创造性提出“一分五统”管理模式:村企分开,村归村,企业归企业;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在同等条件下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这一创新之举,使过去松散式援助,变为紧密型帮扶,纳入“大华西”的村子面貌由内而外发生了变化。

  大华西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张中祥以前是西巷村村委会主任,并过来之后西巷村更名为华西一村。他告诉记者,并进来的20个村原来的共同特点就是不富裕,其中有4个还是江阴市级贫困村。现在的华西七村原来是龚巷村,集体收入非常低,没人愿意当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也换了14任;西巷村因为下面两个村集体企业欠债,他这个村委会主任一直当被告。

  “15个年头,小华西建设大华西,平整了上千亩土地,打通了龙砂山隧道,修建了道路,把村庄都连接了起来。还建起了独栋民宅3000多幢、公寓房3000多套,进行环境整治,打造民营企业园区,至今已投入资金10多亿元。”张中祥说,当年大华西“山南钱庄、山北粮仓、中间天堂”的规划已从图景变成了现实。

  如何进一步缩小并入“大华西”的13个村与华西中心村的发展差距,华西人动了不少脑筋。除每年投入9600万元发放粮食补贴、各项福利、养老金等外,还通过吸纳就业促进“大华西”村民增收。如今,“大华西”村民人均收入已从2002年的6000多元,增长到现在的三四万元。

  随着外聘人才和外来员工越来越多,华西企业由过去的“游击队”也升级为“正规军”。“过去的钥匙打不开现在的锁,唯一的出路就是改革。”吴协恩说。

  去年,华西集团开始推动用人、制度、股份“三大改革”,直接触动了老华西人的利益。直到现在,有村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虽然明确表示完全支持,但仍忍不住发出“改革就是革自己的命啊”这样的感叹。

  现在实施“三大改革”是为了夯实百年大计的基础。吴协恩说:“按照过去的分配方式,村民每年股份滚动增加,工资奖金也多,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很容易失去创新发展的动力。现在为了激励全体员工,就要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不分内外,一视同仁。”

  华西提出村民享受集体福利和股金分红,对于企业发放的工资奖金部分,一律同工同酬,按劳分配、按贡献分配。为更好地激励外聘人员,还明确对其中优秀的要给予股权,外来员工也可以掏钱购买现金股。

  “走共同富裕这条道路,华西永远不会改变。”但吴协恩也认为,共同富裕不等于一样富裕,一样富只能导致一样穷。改革要兼顾各方利益,既要关心弱势群体,又要鼓励能人团队。过去股份制改革是为发展,现在“三项改革”是为结合新形势更好地发展。过去,“来了华西村,就是华西人”。现在,“服务华西村,就是华西人”。今后,华西村不仅是华西人的,也是属于全社会的,而他自己只是为华西打工的。

  “现在我们村既有企业又有社会,我既是董事长又是村党委书记。企业追求的主要是效益,而社会则要兼顾发展与公平。村企承担功能不同,一定不能缠搅在一起。”吴协恩表示,华西的新股改还是按照市场规律来做,今后,对于集团旗下公司,华西集体股权这一块的比例会逐步缩小,但还保持控股。多余的部分是为了吸引人才,包括到今后合伙人制等各种新的股权形式的投入。

  现在,华西集体所占股权比例75.37%,个人所占股权比例24.63%,吴协恩一家所占的股权比例为0.43%。从2013年开始,吴协恩就宣布不拿奖金,每月只拿3500元的基本工资,还将多年来上级奖励给他的1亿多元奖金全部留给了集体。

  说起用人之道,他表示,要让懂的人管懂的事,让合适的人上合适的岗。特别是不要狭隘地把别人当成“打工仔”,要有智慧把他们变成“投资者”,要有眼光把他们变成“合伙人”,要有胸怀把他们变成“自己人”。

  2016年度,股份公司业绩同比增了6倍。现在,华西的企业高管中39%是外来的,中层干部中57%是外来的,员工队伍中超过92%是外来的。开放包容的华西不仅走向了全社会,而且走向了全世界。

  这样的用人理念和机制也使员工们有了很强的归属感。已经来华西工作14年的高层管理人才汪方能说,自己已经对华西的每一寸土地都很熟悉,也很有感情,这是个让人“来得了,待得下,做得好,留得住”的地方。

  在龙希国际大酒店做服务员的杨鹏欣来自河南夏邑,他的父母在华西的工厂做工,一家人每月收入超过1.5万元。他说这里包吃住,条件好,有13个月工资,有培训,公司还组织优秀员工出去旅游,他对工作很满意。

  去年初,村党委改选,华西村党委副书记从18人减至8人,这已是华西村党委副书记第二次大幅消减名额,此前最多时达42人。此外,完善“厂纪厂规”,健全“村规民约”,传承“家风家训”……一系列改革相继实施。

  “改革一定会带来阵痛,但不改革会疼死。”在吴协恩看来,华西的改革,明确的是责任,带来的是公平,提升的是效率,保障的是共同富裕与追求效率的平衡之路。说到底,就是要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让华西有个更好的未来。

  育人与传授

  ——岗位就是华西村的“稻田”,年轻人就是华西村的“秧苗”。经营华西村,就如种田,稻禾丰则仓廪实。在人的培养方面,华西并不仅限于村内,也乐于将华西精神、华西经验传授给更多人

  “富口袋要先富脑袋。”近年来,华西把“育人”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

  吴协恩说,他现在最怕人家说华西人小富即奢、目中无人,是土豪。历史经验告诉他,生活得再好,作为安身立身之本的艰苦奋斗精神不能丢。

  为此,从2013年开始,华西分4批选派了150名年轻人到结对帮扶的贵州省穿洞村去锻炼。对于中年人和干部群体,则把他们送到华西设在西藏的培训基地去体验,号召他们向藏区干部看齐,以此培养奉献和担当精神。

  认为华西发展“平台好、后劲大”的“华三代”们,完成学业后都选择了回村发展。29岁的朱冬宇是华西村博物馆馆长助理,他告诉记者,每个华西子弟的第一份工作都是到一线车间锻炼。而在穿洞村插秧苗,住农舍,让他们更深切地体会到了祖辈们早年创业的不易和父辈们对他们的期望。

  对于年轻人的培养教育,吴协恩格外重视。除了将一些人送到美国西点军校培训、选派骨干人员学习EMBA课程等外,更多的是创造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增强本领。

  2015年,吴协恩发现,种水稻的老祖宗是中国人,但是日本的大米却普遍好吃。为此,他萌生了一个想法,让华西也种出安全香醇的大米,满足“口味”越来越高的消费者。随后他亲自带队到日本考察了十几个农场,最终选定了在水稻生产方面久负盛名的福井县朝日农场作为“教练场”。

  回来后,华西村贴出了个告示,要招7名35岁以下的年轻人去日本学习水稻种植技术,1年后回村进行水稻生产。告示一贴出,就有100多人报名。村里面先初筛,再由日本老师面选,最终确定了华西钢铁公司副总经理梅振华、刚刚从日本留学回来的葛孝通等7人。

  这7个人都是大学以上学历,都没有务农经历,年龄最大的梅振华当时34岁,剩下的都在23到27岁之间。去日本前他们先到江苏各地参观学习,大家都以为水稻从一粒种子到变成米饭的全过程都已经掌握了。临行前的座谈会上,吴协恩就问了一个问题——水稻有多少对染色体?当时7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傻了眼。吴协恩语重心长地对大伙儿说:“做农业,要沉得下身子,耐得住寂寞,要用一辈子做这件事。”

  原本对农业完全没有概念,带着一腔热血报了名的7个人在心里牢牢记住了这句话。在朝日农场,他们学习怎样能“把田平得像镜面一样”,学会了育苗、插秧、施肥、加工、操作农业器械……每天收工后,7个人累得坐在地上都能睡着。虽然很累很苦,但他们学到了“精耕细作”的真本领,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回村后,华西都市农业高品质稻米生产基地建了起来,千亩稻田成了他们的舞台。从农资采购、平田开始,样样活都亲力亲为。下了高档汽车就上拖拉机,用物联网操控灌溉,自主研发平田设备和播种自动上土装置,自己设计包装,用电商平台推广和销售产品……每天的工作忙碌而充实。今年1月,在首届江苏优质稻米暨品牌杂粮博览会上,“华西牌”大米广受客户好评,以高人气、高口碑、高食味值荣获“江苏好大米金奖”。

  在吴协恩眼里,岗位就是华西村的“稻田”,年轻人就是华西村的“秧苗”。经营华西村,就如种田,稻禾丰则仓廪实。现在,华西所投资的新兴产业上,担任重任的90%以上都是年轻人。

  对人的培养方面,华西并不仅限于村内,也乐于将华西精神、华西经验传授给更多人。

  吴仁宝老书记在2006年初就提出“村帮村户帮户,核心建好党支部,最终实现全国富”的思路。至今,华西已与全国20多个省市区开展互学交流活动,为全国培训基层干部40万人次,仅贵州省就举办了58期培训班、11560人次。

  记者采访时,正赶上青海省“万名村干部能力提升工程”省级轮训示范班在华西的培训即将结束。湟中县甘河滩镇下营村党支部书记张海旺在返回的当晚辗转难眠,他起身在笔记本上写下了学习心得:“眼前的华西村,使我感到很震撼。50多年间,从饭吃不饱、衣穿不暖、头顶茅草屋的艰难岁月,一步步发展到今天家家住别墅、户户有高档小汽车;从原来的小华西村逐步发展成今天的‘大华西’并持续做大做强,这与华西几代人的辛勤努力、艰苦创业是分不开的。我们要认真学习华西成功经验,找准差距,奋力追赶!”

  行走在华西村的住宅区,记者见到村民朱静菊正在给自家庭院里的一排杜鹃花浇水。她家450平方米的别墅,装修十分考究。客厅的一面墙壁上,整齐地悬挂着“十富赞歌、十穷戒词”“家风家训”和“村规民约”。朱静菊说她正准备去村里新建的文体中心学打太极拳,那里还有篮球馆、羽毛球馆、乒乓球馆、瑜伽教室、健身房、影城、礼堂和专为老人准备的棋牌室,“每天去活动活动,日子过得可舒心了。”一边讲一边比划太极拳动作的朱静菊,眼角眉梢都挂着笑意。

  刚刚旅游回来的老年人,忙而不乱的企业职工,正在筹备“微马”的年轻人……乐观、向上、满足写在每个人的脸上。

  夜幕降临,华西村变成了色彩斑斓、流光溢彩的世界。广场上,大型电子屏幕开启,中心村村民、大华西村民、外来职工聚集在一起,随着音乐节拍跳起了广场舞,孩子们在一旁尽情地玩耍,一派欢乐祥和的景象。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吴协恩说,今天的华西人,将“爱党爱国爱华西、爱亲爱友爱自己”作为行动之魂。未来的华西,要更加坚定信仰,坚信能力,坚守底线,健康、稳步、永续地发展。

  当问到他最大的心愿是什么时,吴协恩沉吟片刻,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在退休之后,乡亲们也喊我一声‘老书记’……”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