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3 10:34:20

亏损16万元后,李国州的夏播新打算
文章来源:中国干部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6-26 16:47    点击量:1102    

  “三夏”时节,走进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杨寿镇宝女村农民李国州的家,育秧机、插秧机、播种机、大小拖拉机等十来台各式农机停满院子内外。李国州今年42岁,从2015年秋季开始承包耕地,搞规模种植,却在第一个年头就遭遇“滑铁卢”。

  宝女村位于邗江区北部丘陵地带,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8亩,农业种植以水稻、小麦为主。当地青壮年往往选择进城务工,秋播抛荒现象普遍。2007年,当地政府推广农机种植技术,免费提供插秧机。正在为增收发愁的李国州觉得是个机会,便报名干起了育插秧社会化服务,一干就是8年。

  转眼到了2015年,积累了种粮经验的李国州琢磨起了规模种植的致富梦。当年秋播前,他与村民签订220亩土地租赁合同,租期10年。“润洲家庭农场”挂牌了,他成了村里第一个响应号召“吃螃蟹”的人。

  规模化种粮之路,风险大、成本高,远比育插秧来得困难。

  气候不应农时,本是常有的事,这一年却尤为严重。麦种下地后阴雨连绵,出芽率低。麦子收割前,因雨水过多患上赤霉病。水稻种植时天公依旧不作美,田间管理难,抢收时手忙脚乱。

  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带来的麻烦始料未及。丘陵地带的田地高低不平,沟渠本是种粮“生命线”,但多年没有大规模整修,灌溉时通水不畅,下雨天排水困难。李国州动手开挖了5公里长的渠道,仍无济于事,缺水农田水稻亩产最少的仅400来斤。

  种植成本也大幅上升。地租每亩620元,农村劳动力不足,农忙季节请工难、用工贵,留守妇女日均工资150元,男工要200多元。使用良种、低毒农药等,价格居高不下。新购了几台农机,投资近40万元。

  两季下来,李国州收获9万多斤小麦、18万多斤粳稻。但卖粮之难出乎他的意料。

  雨天导致赤霉病、湿度不过关,国有粮库拒收。转而联系粮食经纪人,遭遇压价,小麦每斤只卖0.49元,不及国家最低收购价的一半,水稻每斤0.9元,不及国家最低收购价的六成。没有粮仓储存,没有烘干设备,没有就地深加工能力,再来一场雨,堆成小山的粮食会湿热发芽,除了尽快出手,他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算一算收支账,全家人欲哭无泪。两季亩均成本达1870元,算上政策性补贴和保险赔付收入,亩均仅收入1133元。全家总动员辛苦一年,亏损愈16万元。李国州不得不选择退缩。足额付清了当年租金,他与村民协商中止了协议。

  又到了夏播时节,经历去年的艰辛周折,聊起今年的考虑,李国州显得更为清醒:“今年除粳稻外,再加种部分黑米、糯米等高附加值的品种。发挥育插秧的专业优势,扩大服务规模到300亩。这方面我更有经验,风险小,需求大。提高农机出租使用率,增加收益。同时缩减粮食种植面积,重新与村民协商,租50亩地,租金水平也下调。此外,还要争取农技部门指导,主动对接流通市场和加工企业,控制种植成本,提高综合产出。”     王佳斌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