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参与产业扶贫 创造财富促农增收
文章来源:中国干部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3-23 16:42 点击量:1248 大
中
小
本报记者邓俐 实习生王蓁
重庆市武隆县鸭江镇显灵村村民刘刚终于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阳春三月正是春耕农忙时,但刘刚每天忙而不乱,“多亏了这几年的产业带动,我们才实现了增收,日子也越过越好”。
“产业扶贫是全县扶贫工作的强有力支撑。”武隆县副县长何林介绍,近年来,武隆县精准施策推进产业扶贫,启动农业与扶贫示范基地精品线路建设,推动产业规划、产业链建设、产业扶持、技术培训、电商平台建设等到村到户,为扶贫攻坚提供产业支撑。
这样的产业帮扶是如何实现“一箭双雕”,让群众和企业都得到实惠的呢?记者走进武隆县一探究竟。
荒山坡变立体茶园:同一块地农民收入三份钱
白马镇豹岩村人少地广,土地贫瘠,贫困的帽子真的甩不掉吗?
武隆县委县政府在沉思: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还有老茶山资源,这些就是发展的本钱,为何不能发展茶产业,让山坡重放光彩呢?
穷则思变。县里引进了以加工茶叶为主的龙头企业冠恒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为发展模式,培育新苗,栽种茶树,改造低效老茶山。两三年时间,茶园面积扩展到了6400亩,实现茶产业全覆盖,形成独具特色的生态茶海景观。
“没想到原来的荒山坡也变成了层层叠叠的茶园,漂亮!”村民张明生本打算举家搬迁到白马镇,但看着漫山遍野的茶海,却再也舍不得走了。
“现在茶山就是金山,地还是那块地,但却能在地里收入三份钱。”张明生说,土地流转了10多亩,400元/亩/年,能收入4000多元;自己在茶园做日常茶园管护工作,能挣到80元/天的工钱;采茶季节,上山采茶每天最少可收入100元,一年三季又能收入7000多元。
腰包鼓了,心里美了。张明生还积极响应号召,开办了农家乐。“青瓦白墙配现代卫浴,外加‘免费赠送’的清新空气和如画景色,出门不带泥,晴天不沾灰,能不吸引游客吗?”张明生说,夏天2个月就收入近10万元,“跟着产业大步走,增收脱贫不是梦”。
传统产业靠企业提升品牌:不起眼的老咸菜成功“逆袭”
挨着茶园的村民可以“靠山吃山”增收脱贫,但远离茶园、基础条件落后地区的农民又该如何发展产业?
“农业产业发展必须因地制宜。”县农委主任蒋斌说,对特色农业产业要培育和扶持,传统的产业要通过龙头企业巩固提升品牌,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提升价值。
鸭江镇位于武隆县西部,与榨菜之都涪陵区相邻。鸭江镇有多年种植青菜头的历史,但同样的青菜头,鸭江镇却没沾上涪陵的光。零散种植的青菜头一部分通过世代相传的老手艺制成了老咸菜,“隐藏”于家家户户的瓦缸中,而吃不完的就用来喂猪,甚至任其烂在地里。
随着重庆市蓝群食品有限公司的成立,不起眼的老咸菜开始重焕生机。
“老咸菜产业化,既是对传统手艺的传承,也能拉长产业链,提高青菜头的附加值。”蓝群公司总经理刘作会说,他们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免费发放菜种和肥料,带动农民种植青菜头,并按0.25元/斤保底收购。
传统手艺制作、无其他成分添加,确保了品质安全,深受市场青睐。青菜头的种植面积扩大了,基地从鸭江镇扩散到周边乡镇,从50亩扩展到1.2万亩,价格从1元/斤卖到至少5元/斤,户均增收2500元。
鸭江镇因为老咸菜“出名”了,而与鸭江老咸菜一样成功“逆袭”的还有天尺坪的茶叶。
由于天尺坪茶园在1300米以上山坡地带,方圆40公里无任何工业污染,采用农家肥,确保了茶叶无污染。冠恒农业公司按照无公害有机食品标准生产,并借助福建茶叶加工的技术优势进行生产。
“曾经,这里的茶叶只有两种做法,一是传统炒制成茶叶泡水喝,二是做成油茶上餐桌。而现在‘仙女红’高山有机红茶的价格已从原来的几元一斤上涨到几百上千元。”冠恒公司总经理施信煌说,现在的‘仙女红’已经“飘”到了全国各地。
产业强大了农民才能得实惠:企业名利双收蓄势成长
与刘作会一起走在老咸菜的生产加工车间,记者看到,原料筛选、清洗、切分压榨、拌料装袋、真空包装、杀菌装箱等各车间的工人都在有条不紊地作业。
“实施产业扶贫不仅帮助群众增收,也让企业得到了发展机会。”刘作会说,有一年,从村里收来的300吨青菜头在风干这个环节中,因厂房湿气过重而霉烂,当年的投入全部打水漂。就在刘作会一筹莫展时,武隆县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贷款项目开始实施,刘作会获得政府贴息20万元创业贷款,帮助企业渡过了难关。他们带动农民持续扩大种植规模,并承诺全部保底价回购。
老咸菜产业越走越稳,企业越做越大,“鸭江老咸菜”成了全县响当当的名牌。
“2016年实现了开门红。”刘作会打开微信,让记者看头几个月的订单:重庆正里元科贸有限公司3500袋、人民通惠商城16000袋……
“老咸菜产业的发展,解决了大部分留守人群的增收难问题;产业发展越好,企业的成长壮大也越快,这是相辅相成的。”武隆县农委副主任樊国昌说,大力培育发展蔬菜产业,5万亩青菜头让3万多人走上了脱贫路。
正在工厂作业的女工龚世艾是鸭江镇青峰村村民,在厂里一干就是10年,现在已是企业的技术骨干。她说,厂里的40多位工人都和自己一样,家里种有青菜头,自己则在厂里打工,“希望企业发展好了,我们的日子才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