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3 11:03:08
当前位置:主页频道 > 书画频道 > 评论

书为心画――记著名书法家王金雁(图)
文章来源:中国干部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0-21 19:58    点击量:1378    

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许嘉璐为王金雁颁发获奖证书 徐林昌/摄影

  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许嘉璐为王金雁颁发获奖证书 徐林昌/摄影

  2009年是喜悦和收获的一年,在全国各族人民喜迎祖国六十华诞的时候,北京全国政协礼堂张灯结彩,二百位共和国的将军部长们与五百多位来自党政军、新闻、文化、书法和商界的高朋翘首共同见证了一个凝聚着100位将军、104位部长及书协理事共计558篇心血的《中国当代书法大典》隆重首发式,而那时,所有人的目光、镜头都对准了主席台。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许嘉璐起身走向一位满脸胳腮胡须、面带笑容的中年男人。把此次大典唯一奖项颁发给他――著名书法家王金雁。

  王金雁,1960年生于河南洛阳,自幼受家父,著名书画家王珂影响,自幼酷爱书画。上学后他更是被这凝聚了三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汉字所迷恋,放学后,总是不停地缠着父亲讲解字意,请教如何写好字,自己更是每天坚持练习二篇以上汉字及进行书法入门学习。正当他满怀憧憬,梦想成为一名“书法家”时,一场十年浩劫,席卷而来,使其美梦破碎。一时间“老三篇”、“白卷英雄”弦动一时,遮天敝月。无奈他只好选择弃学从戎。1976年他参军入伍,当上一名通信兵。服役期间,因其写得一手“好字”,故经常被部队指派出板报,刻报告、写横幅。他还利用休息时间不间断练习大楷、行书等。就是在参加战斗期间,他也不忘记用捡来的烟盒、罐头纸、旧报纸等一切能够使用的纸张,进行战地速描(写),坚持创作,后来,这些战地记实作品在全军参展并获奖。

  王金雁是幸运的,这时十年浩劫结束,全国各行各业拨乱反正,百废俱兴。中国书法这朵艺苑奇葩,重新焕发绚丽光彩,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时期,他深感靠自己那“二刷子”绝不能传承和发扬祖国的国粹,为提高的书法水平,他毅然报考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并以优异的成绩通过毕业。

  洛阳,做为十三朝古都,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华夏文明之摇篮“居天下之中”数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这块美丽富晓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渔猎嫁秸,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曾集于此地。

  “永怀河洛间、煌煌祖宗业”。转业后,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书法这种根植于中年民族沃土上的无尚智慧,他暗下决心,从此,他一头扎进诸帖碑林里。洛阳、西安、京城等凡是出产名家圣手之地,他都专程或趁机搜猎研习临池,博古纳精。然而,在书法创作中光靠临摹,重复徘徊在书家诸圣的圈子里,终难成大器。他崇尚“二王”书风,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尤以王献之的《玉版十三行》《鸭头丸》为基础出唐入晋,其楷隶篆,又分别广猎米蒂《多景楼诗》、赵孟

  《胆巴碑》、文征明《前后赤壁赋》、苏轼《黄州寒食帖》等诸家书圣之精华。

  “一天不练手生”(米蒂语)。王金雁对书法创作严谨求美,一丝不苟,他从不让自己的败笔流入社会。一位广东朋友向他求字,他二话没说,四尺整张,一蹶而就,但写完之后,越看越觉得其中一字“不中”,期间有友来访,暂丢一侧,想日后重写再交与友人,没想到,被一在场友人拿走,事后,他硬是亲自追回,并当众将其撕毁,颇令该友震愕。他常说自己从事书法创作一不为名,二不为利。只想为养育他的这方沃土和酷爱的中华文化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书法这一民族瑰宝。《华艺斋》在其为自己书屋所具名,即可窥其心境。为使笔锋“使能”顿措静动有致,他曾用手指浸水在水泥地上研练,一堂下来鲜血代替水墨,他也曾饱 香墨纸上舞动,勤心练功;他更曾悉心旁观舞者,从中悟出“羿射日落、群帝骖龙、雷霆震怒、江海凝光”心得。

  精诚顾至,金石为开。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王金雁,四体皆能,尤以小楷见长,其用长锋细线漂逸飞扬,娟秀雅爽,朴拙浑厚,方笔斩截,笔画折处重顿方勒,结体扁方紧密,点划厚重饱满,锋芒毕露,尽显雄峻非凡,被同道称之为“刀笔王”。他创作的小楷《深般若菠萝蜜多心经》、《金刚经》和画作《猫耳洞》等作品,被收录《中国当代书法大典》理事卷,并多次参展获奖。其作品,已被党政军、商界和港台等海外著名机构及收藏家收藏。《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网、光明网)等众多新闻媒体,予以刊载报道。

  “心正则笔正”柳君公权如是说,西汉大学者也曰书家“书为心画”。究其理书法创作就是书家心灵感应的体现。进入黄金创作期的王金雁,为人低调,对名利十分淡泊,但却遭遇了一个“浮华”时代。近年来,许多所谓书家不精于研学,却精于投机钻营,谄媚评委,靠投其所好,以金钱润滑借以“挤入”“大师”“名家”获奖作者名列,并乐于此居,招摇过市。而王金雁每遇奉承之人或称其作品“可与某某大师媲美”之时,他总是谦恭地说:我仅仅是写了副好字而已”一笑而过。他悉心研究,临池不息,永无止境。他认为自己还不具备什么大家,什么大师的水准,做人要有人格,书法创作要有“艺格”唯有“修练”自己,不能损人利已,出卖人格,每位书家都希望自己的创作能够流芳百世,经得其后人指点与岁月的考验,做学问、搞创作,一定要先学会做人。在此之前,他几乎没有主动参展,也没主动争取获奖,成名也可,不要也可。但对于公益事业,却十分热心。十数年来,无论是参与抗震救灾义卖,无论是救助失学儿童,无论是为工读学生当艺术指导教师,还是应老部队之约施以援手,为纪念建军节进行军事作品创作,他都积极奔波,出人出力,出钱出物在所不辞,就是对一些慕名而来“求”字画者,也康慨舍予。笔者曾在北京见他为一些党政军商界友人连写数日,就在他收拾行李准备上路之时,一位朋友之友,谦恭地询问:王老师,能否给我赐幅字?劳顿数日,在椅子上稍事休息的他立即起身,握笔沾墨,负责接待的同志见状上前劝阻,他却向没事一样:没关系,只当练字。令求字者十分动容。

  这就他――一个书家的人品,在平时,他更喜欢人们叫他:王老师。他现在还任:中国书协理事、中国长城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书法艺术协会会员,河南省文化交流学会理事、洛阳书画院副院长。

  年过半百,从学、从军、从商,饱经历练的他,渐入人生佳境。目前,他除专攻小楷,每日早晨五时起身抄经创作之外,闲时,还以文人画,小写意为主,工笔重彩为乐,人物景观俱行,丈二斗方皆有细细品味,颇具功底,足见其审美取向和文化积淀。他更倾五年又半之力,手抄名著《金瓶梅》,并亲自以工笔重彩插图二百余幅,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来源人民网)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