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0 05:33:30
当前位置:主页频道 > 书画频道 > 新闻

“天涯共此时”音乐会在新西兰奏响中国民乐经典
文章来源:中国干部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7-10-05 15:52    点击量:870    

  10月1日晚,位于惠灵顿市中心的圣安德鲁教堂音乐厅内,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2017“天涯共此时”系列活动收官之作——“天涯共此时”中秋音乐会在近200名听众的期待中拉开帷幕。中国驻新西兰大使馆文化处主任沈鸣、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郭宗光、维多利亚大学新西兰文学翻译中心主任罗辉博士、维多利亚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赵叶珠、新西兰慈善总会主席彭杭颖平、新西兰权威乐评网站Middle C知名乐评人彼得·梅琴等嘉宾莅临现场,新华社、大洋洲中文台、新西兰天维网、《乡音》报等媒体赶赴现场聚焦报道这一音乐盛事。

  音乐会由新西兰知名的阿罗哈弦乐四重奏团(Aroha String Quartet)倾情演绎,这是该乐团首次演奏以中国音乐为主轴的专场音乐会。


新西兰知名的阿罗哈弦乐四重奏团


“天涯共此时”音乐会演出现场

  作为一支由四位世界级顶尖音乐家组成的弦乐四重奏团,第一小提琴刘海虹是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旅居新西兰16年的华裔音乐家,第二小提琴厄休拉·埃文斯与大提琴罗伯特·爱贝尔皆为热爱中国文化的“中国通”,三人均是新西兰国家交响乐团的终身演奏家。中提琴由享誉国际的小提琴教育家金忠先教授担任。自2004年成立至今,阿罗哈弦乐四重奏团每年上演近百场高品质的音乐会,一跃成为大洋洲令人瞩目的室内乐团体之一,足迹遍布新西兰、澳大利亚、中国及欧美各大城市,频繁亮相于各大国际艺术节。


第一小提琴家刘海虹


第二小提琴家厄休拉·埃文斯


中提琴家金忠先


大提琴家罗伯特·爱贝尔

  音乐会现场,中新两国脍炙人口的经典曲目通过四位音乐家手中琴弓、琴弦的“亲密对话”与天衣无缝的合作,还原出两国听众脑海中既熟悉又陌生的经典场景,其锦缎般的音色与变幻万千的旋律,如清泉、如雨瀑、如孤灯惆怅、如万马奔腾……以《翻身道情》《二泉映月》《白毛女》《小白菜》及美籍华裔作曲家周龙改编的八首地方民歌《兰花花》《茉莉花》《小河淌水》《放马山歌》等为首的中国经典民乐和新西兰知名作曲家戴维·法夸尔原创的《月光圆舞曲》、安东尼·里奇源自瓦卡蒂普湖月亮传说的代表作《瓦卡蒂普》等新西兰名曲,回旋在古典肃穆的圣安德鲁教堂音乐厅上空,与寓意花好月圆的音乐厅背景——《月光圆舞曲》国画的条屏两相呼应,诠释了“天涯共此时”的美好夙愿。

  听中新音乐家演绎永恒经典的中国民乐,听西洋乐器里流淌出“最动听”的中国文化——这场音乐会不仅吸引众多的新西兰中国文化迷前来现场聆听,更吸引众多的华人华侨前来领略中新音乐家运用西洋乐器演奏全场中国民乐而带来的“别样味道”。

  “这些经典的中国民乐经阿罗哈弦乐四重奏团演奏,情感丰沛,直抵心灵,深深打动了我,并且中西方曲目同台演奏的方式,表达出基于不同文化背景之上人类共同的情感与经验,非常精彩!”新西兰知名乐评人彼得·梅琴在接受大洋洲中文台采访时如是评价。

  “在演奏曲目中,两部新西兰的原创作品都和月亮有关,可谓赋予‘天涯共此时’新的寓意,海外艺术家用音乐表达‘人在他乡念故乡、他乡亦故乡’的情怀,平实感人。”罗辉感言道,罗伯特和厄休拉两位新西兰音乐家对中国音乐的演奏非常到位,毫无违和感,感觉到他们已经真正融入中国民乐的情感世界中,是谓难能可贵。

  新西兰华人阿迪丽娜表示,很荣幸听到这样一场纪念中国国庆、中秋的中国民乐音乐会,特别喜欢《白毛女》与民歌八首中的《茉莉花》,尤其用弦乐四重奏的方式表现出来,情真意切,别有韵味。

  “听到《白毛女》的旋律,感觉自己一下子年轻了40岁。”观众席中一位上了岁数的老华侨忍不住跟随四位音乐家的演奏打起了拍子、摇曳着身体,满脸绽放出青春的光彩。

  年轻时接受芭蕾训练并在专业团体熏陶过的逾60岁华人伍玉珍,听闻熟悉的旋律情不自禁在座位中扬起了双臂,好似重现那一段和着旋律翩跹起舞的舞台岁月。

  民族性的音乐,无疑是最接地气、最具生命力的艺术创造——在现场听众持续不停歇的掌声下,完美演绎中国经典民乐的四位音乐家最终再献演一曲《快乐的萨丽哈》,以轻松、欢快的旋律为这场中秋音乐会划上圆满的句号,通过西方艺术表现形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为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2017“天涯共此时”系列活动圆满收官。

  “2017年正值中新两国建交45周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8周年国庆日,‘天涯共此时’音乐会由西方音乐家演绎中国经典民乐,有助于加深不同民族间的情感交流,是中国文化中心‘迎国庆、颂中秋’的节日献礼,更是对中新两国人民友好交往、文化互鉴互赏的美好见证。”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郭宗光现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每逢中秋佳节到来之际,中国文化部在全球范围联动推出以“天涯共此时”为名、展示中国文化精粹的一系列“颂中秋”文化活动,表达对亲情、友情、乡情的思念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福。

  “此次演绎的曲目绝大部分反映了祖国的历史、文化以及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虽置身海外,祖国的日渐强盛与文化的璀璨夺目,令我感到无比自豪。”作为一名华裔音乐家,阿罗哈弦乐四重奏团第一小提琴家刘海虹对这场以庆祝中国国庆、中秋与传播祖国传统文化为主旨的专场音乐会兴奋不已。据她介绍,四重奏团这一次几乎将过去10多年演奏过的中国名曲通通演绎了一遍,着实过瘾和骄傲,并且“中国通”——大提琴家罗伯特还为音乐会逐个撰写了中国民歌的英文简介。

  正如刘海虹介绍,中西方弦乐作品演奏存在很多共通之处,如中国音乐作品追求旋律线条游动时的虚实、起伏、快慢等变化而产生的节奏感与韵律,西方弦乐亦是以表现旋律为主,正是基于这种“共通”,中新两国音乐家在使用西洋乐器演奏中国风格的音乐作品时,才能找到良好的契合点。


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郭宗光与乐评人交流


维多利亚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赵叶珠乐享中秋音乐会(摄影:张健勇、孟韬)

  音乐家视角:

  “乐器虽有中、西之分, 但毕竟它是由演奏者来掌握的,用西洋乐器来表现中国民族特色,在音准掌握、音域表现力及和声、音程的演奏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说,中西方音乐艺术各有所长,各民族不同的文化历史与风俗习惯,造就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审美特征和审美心理,以及对于艺术作品独有的品评标准。中国作曲家正致力于向深层次开掘中国传统文化,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扬长避短和艺术创新。”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黄晓芝对西洋乐器表现中国民乐给出如上评价。

  “经典的中国旋律,从西洋乐器中流出,无论是了解此中旋律的中国人,还是了解弦乐四重奏的西方人,想必都会从这一既陌生又熟悉的听觉体验中,感受到一份难能可贵的亲切感!”中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鲍元恺如此评价室内弦乐演奏方式。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