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视界》里的寻道者——张福林
文章来源:中国干部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2-07 15:06 点击量:1159 大
中
小
著名画家张福林近照
作者:辛民
《观流图》
《七贤图》
张福林的画作不是简单的笔墨游戏,而是源于生活、充满着画家的一腔深情,是真实、全面的生活画卷。他深入生活,不知疲倦地走进乡村搜寻美、发现美、感受美。他的人物画作品代表着一个新的时代,新的审美理想,既不粉饰现实,也不丑化现实,通过最具有质朴但又迅速变化的生命群体,透视人生深处的丰富,感受人类的顽强,品味平凡人生的温暖和快乐。他的作品抛弃了常见的“虚”和过度粉饰,改变了人物画作品追求笔墨表现时往往只重“好看”造型而轻视中国画特色的倾向,充分发挥了笔墨的作用并创造出自己的笔墨个性,较好地实现了在形象与笔墨这个根本问题上对当代写意人物画的突破。
《赴法会》一
《儒释道》
张福林是当代人物画大家李少文的高足,他不仅师其艺,更师乃师高古之艺德。张福林的写意人物画作品既有传统又有新意,他仰仗广博的文史修养和超强的造型能力,为当代中国人物画新视觉形象的突围走出了一条值得借鉴的新视觉,也值得同道关注。
《秋林会琴图》
张福林写意人物绘画的表现语言主要手段是墨线。点、线、面本是其绘画造型的基本元素,中西绘画均如此,但中国绘画中的线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因为它经过高度提炼与加工,是充分运用和发挥毛笔、水墨和宣纸等工具灵活多变的特殊功能而形成的。长短、曲直、粗细、刚柔的笔线,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情趣和质量感,而与有浓、淡、枯、焦、润、湿变化的墨色相结合,则使表现对象更为生动和更具神韵。依据中国古老的哲学观点,墨为五色之上,而以白相配,则具有清晰明朗的意义,这就是老子所说的知白守黑”的道理。墨随笔出,笔由墨现,彼此相互依托,形成中国画中独特的笔墨语言。宋元时期,文人画崛起,则认为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此后在中国绘画中以笔墨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水墨画成为重要的表现形式,直至今日。经千年以上岁月的积累与锤炼,作为技法,中国画中笔墨已形成一个以笔墨技法多有精辟论述。
《天命之年》一
近代黄宾虹深谙笔墨之奥秘,认为笔墨运用关系到中国画中最强调的气韵,说“气在笔力,韵在墨彩”。所谓气韵不仅是指描绘客观物像的生动性,也涉及画家主体精神的表现。实际上,画家的运笔用墨与他们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与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趣味,即他们的心灵世界和精神状态有密切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张福林人物画中的笔墨又远远超越绘画技法、技巧的范畴,而含有更深层的文化意义。中国画中的笔墨有相对稳定的法则和规范,这些法则和规范的建立有助于画家进入这个有无比探索空间的艺术世界。但是笔墨系统的法则与规范,决不是限制画家的手脚的镣铐,而是画家施展才智的出发点,因为中国画中的笔墨观不是要画家墨守成规,而是容许和鼓励他们有所探求和创新,包容语言表现的差异性。这差异来自于时代,来自于地域,来自于艺术家。时代的潮流、风尚和地域的历史以及自然环境等因素,会对每一位画家的笔墨产生影响,而画家个人的精神气质、人生经历与学养,也会自然地在笔墨中流露出来。
《天命之年》二
《赴法会》二
在中国绘画史上,大约是以明万历为分界的。以否定古人的既立之法而主张我用我法”、无法而法”,成为一时的风气所趋。在经典成为窒碍的形式下,明清画家们否定经典的努力固然有它积极的意义。但是一方面,从普遍性的立场,缺失了经典规范的个性创造,它可以产生精品,却无法产生力作,更无法产生新的经典。而当一部绘画史,没有经典作品的创造,无论它是多么丰富多彩,缺失了经典规范的个性创造必然导致了艺术领域的无序状态。
《赴法会》三
《五台山大法会》 著名画家张福林艺术简历:
张福林, 笔名槐人.墨林. 200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硕士研究生班,2009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部李少文工作室人物画博士生班。现为中国人民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国画创作研究院副院长,北京李少文艺术工作室总监、《水墨视界》总监,兼任中国国画艺术研究院创作部主任,北京民族大学特聘教授。专职艺术家。
《天命之年》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