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山水画欣赏
文章来源:中国干部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2-20 15:23 点击量:886 大
中
小
浅谈中国山水画欣赏
中国山水画简称“山水”。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最重要的一种形式,为第一大画科,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与艺术精神的一种艺术形式。
中国山水画的欣赏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过程,是一个人的文化艺术素养与生活阅历的集中体现。而且欣赏山水画的角度也很多,可以从笔墨、构图、形神、哲学、意境等方面进行欣赏,下面我们从欣赏山水画的几个要点来分别阐述。
一、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欣赏
用笔与用墨,是学习山水画首先要解决的的问题,是最能体现画家功底的问题,因此也是我们欣赏山水画的一个重要方面。
明代沈颢说:“笔与墨最难相遭,具境而皴之,清蚀在笔,有皴而势之,隐现在墨。”中国画的墨法和笔法是不能分的,墨是以笔来表现的,墨法之妙,全在笔出。如果没有墨,笔法就无从体现。山水画以墨色为基本色,墨法包括用墨浓淡的程度和墨色黑白深浅的变化。墨分五色,即指:焦、浓、重、淡、清五种浓淡不同的色度。其实运用的时候,实在不止五色。墨色也具有色之变化的趣味,须有干有湿,有浓有淡。墨法也就是山水画的一种用色法,山水画用色时强调要“色不碍墨”。唐代王维说:“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百千里之景,东南西北,宛尔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南此可见,笔墨是山水画的重要表征,山水画通过笔墨既立形也表情达意。
中国画笔墨是重要的审美要素之一,用笔用墨是自然融注在绘画当中的,一幅好的绘画不光题材,内容,造型,构图等要好,用笔用墨的功夫也是极其重要的,若笔墨不佳,则此画必不佳,但笔墨是为绘画服务的,不能为了笔墨而笔墨,不顾一切的追求笔墨只会脱离实际,从而成为玩能笔墨的形式主义。笔墨的问题,历来论述较多,用笔讲究点,勾,皴,擦之法和下笔的轻重,疾徐,偏正,曲直,侧笔,圆笔,中锋偏锋,逆锋等。用墨讲究淡墨,浓墨,泼墨,积墨,焦墨以及破墨飞墨诸法,此外还有“五墨”、“六彩”之说。用笔与用墨的变化既是不同绘画的需求,也是不同画家的修养与绘画风格的体现,最高的境界应是心手合一,笔随心运,水墨淋漓,自然天成,而不是矫情做作,故弄玄虚。对山水画笔墨的欣赏,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也是山水画欣赏重要的一个方面。
二、中国山水画的章法欣赏
章法就是画面的布局,即构图法,顾恺之称作置陈布势,谢赫称作经营位置。
山水画的构图法,在长时间的实践中形成了“三远法”,西洋画一般采用“焦点透视”,中国画采用的是“散点透视”,也叫“移动透视”。“焦点透视”就象照相一样,观察者固定在一个立足点上,只能把视域以内的东西拍摄下来。“散点透视”则是移动着立足点来进行观察的,所以不受视域的限制。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把中国山水画的透视归纳为“三远”,即“高远”、“深远”、“平远”。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张山水画中,往往是“三远”综合运用的。
1.高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也有一种说法叫作“虫视”,即故意把自己放在低处,看什么都是高大雄伟、气势磅礴,这种透视法宜于描绘崇山峻岭。荆浩的《匡庐图轴》,如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近代黄宾虹的《山水图》。
2.深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这是站在山前或山上远眺,并要移动视点才能看到的景象。这种透视法宜于表现幽深的意境。如巨然的《万壑松风图轴》如张大千的《水阁清凉图》、清代王翚的《万壑千崖图》。
3.平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这是在“平视”中所得的远近关系。宜于表现坦荡开阔的南方山水。如郭熙的,《窠石平远图轴》;如元代倪瓒的《秋色图》。山水画中的以大观小的俯视法和散点透视法(有人认为应称作无点透视法)结合运用,可使层山叠岭、千里江河、深宅广院俱现于一幅画之内,不但庞大的画而得以铺陈布设,而且这样构图可以极为自由地充分表现内容和山水的气势。
三、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欣赏
山水画的意境就是山水画所创造的境界,主张以意为主,强调表现,意造境生,营造“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的境界,山水画创造的意境不光是优美的景色,山川的风光,更多的是画家理想境界的追求,是超脱于烦琐与庸俗社会的心灵居所,山水画的境界给人的是可观、可行、可游、可居的神游场所,不论是北宗山水还是南宗山水,所表现的意境与功能无不如此,或是仙境一般的缥缈神奇,或是悠闲农夫渔樵的隐居之所。文人山水画多表现的是逸居山林的情趣,素朴自然的水墨风光,宫廷画家的界画多表现楼宇宫殿是人间的繁华,也是超脱于人间的世外桃源。不同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心灵居所。这也是画家与观者的心灵沟通。
宋代有一位山水画大家范宽,他在山水画作品中,善于用全景式的构图,以雄壮陡起的巨峰为主景,环之以群山,坡地,林木和瀑流点缀,以渔舟、寺庙、栈道、房舍等布景,使画面显现出气势恢宏、雄阔壮美、气势逼人的雄浑意境;由范宽所画的,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溪山行旅图》就是体现这种意境之美的典范之作。画面上迎面耸立的山峰,逼迫在眼前,壮气夺人;山骨嶙峋,坚硬挺拔,峰巅林茂叶密;山谷虚处一线飞瀑直泻而下,飞流百丈,似乎给整个大山都带来了清新的生机、不息的活力;山下溪水从突兀巨石间盘桓泻出,奔腾流注,仿佛能听到潺潺流动的水声;山岗上老树古木丛出,隐现出庙宇楼阁;山道上,行人驱赶着驮运的骡马沿溪走来,行色匆匆,似有马蹄得得、行旅的吆喝声回荡于空旷幽静的山谷中。《万壑松风图》这是由另一位山水画大家巨然所作,他在画中用笔用墨奔放豪迈,大刀阔斧,显出水墨淋漓的酣畅之劲道,一石一皴都显出了“万壑松风”的气势。
马远的《雪景图》,画面描写在空空荡荡的江面上飘荡着一叶扁舟,船头有一渔翁独坐垂钓。船四周出寥寥数笔微波,全为空白,观者望去江天一色,空旷萧瑟。画家运用计白当黑的手法,使人感觉到江水之浩淼,感觉到苍穹之深远,似乎又能体会到空气中逼人的寒气,同时也使人产生无尽的遐想,无意中空灵、含蓄的诗意涌来,仿佛读到柳宗元《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正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北宋山水画家董源多描绘江南秀丽景色,他的许多作品都表现出飘渺迷远的氛围之美的意境,比如他的山水代表作《潇湘图》表现的都是长山复岭,层层叠叠;茂林远树,葱郁苍茫;林中房舍若隐若现;云气掩映,显现出明晦幽深之景。笔墨上多见淡墨点皴,有一种秀润迷茫之感。整幅画面显出山峦苍秀,江天辽阔,迷远缥缈,使人观之如入其境之中,令人赞不绝口。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种体现,是我国民族文化所特有的。它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精髓和悠久历史内涵,例如“天人合一”的思想等等。因此,欣赏中国山水画,不能简单的以“像不像”为准则,而是要求欣赏者有比较丰富的历史、人文和艺术方面的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