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来:论中国画的吸纳与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干部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5-10 16:16 点击量:945 大
中
小
近代离我们很近,我们是从近代发展而来的。由于时间的短暂,文化艺术中许多纷杂的表象、繁复的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鲜明的梳理与辨析以及在大众中推广,也就是说短时间内很难作到沙里澄金,缺少时间这个澄金的澄金池,很容易形成视听混淆的局面或曰现象。中国画的发展也存在着这种现象。不言而喻的是中国画属于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枝。我们的现代文学到了今天,相对传统文学来说已经得到了很大的鲜明的发展。如果我们谈中国文学的话,那么必然要包括这两部分。而这两部分都是中国文化。我们这样说似乎在说废话,其实我们就是要说中国文化的传统、现代,乃是一条筋脉的不断延续。同理,中国画的传统与现代也是同一条筋脉。
有一种观点认为,传统中国画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程式,不错,中国传统画确实具备了一个完整的程式。于是有论者认为,正是它背负了这么个完整的程式才束缚了它的发展。但是世界上任何一门艺术哪个没有自己一套独立的创作程式呢?何独中国画呢?必须强调的是,任何艺术在进行创作时都必须作到既有程式又不被固有程式所约束,中国画要发展就必须也如此作。历来凡属艺术范畴的艺术要想随历史而行,就必须不断在原有基础上吸收新鲜元素充实自己达到不断前行。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程式也是在不断发展的。这是它不被抛在历史车轮后面成为历史遗物的原则。传统中国画从产生后直到今天,之所以尚存在,之所以没被抛在历史车轮后,正是坚持了如此的原则。中国画的程式包括什么呢?简而言之为笔墨。繁而言之勾、皴、擦、点、染等等,可以说这些方面多了。即拿当代的国画来说,就“笔”一项如果与传统比较就变化多了也丰富多了许多。当代国画之所以有别于传统,有自己独立的面貌,其中变化的“笔”应该就占一席之地吧。可见发展是硬道理,传统国画没有不断的新元素融入旧有程式中,传统就不会具有新鲜的活力,就会背历史车轮同行而被抛弃。传统国画要保存自己不被抛弃,并不是一成不变,我们继承传统也必须继承当继承的内容。
那么我们当继承传统什么呢?一是创作理念,二是技术手段。这样说来似乎简单,但实际中却很难。先说理念。
传统国画的创作理念不是再现,而是表现。这一点与传统戏曲很相同。表现美是它的核心。但表现美并非目的,它用这个美的表象来达到载道的目的。所以从这点来看,好的传统国画绝不单纯是件工艺品,而是关乎着人道天伦,与道不可分。这样说似乎太玄了,实际说来,就是含有人的某种情感或与时代有所纠葛。比如杨无咎的无根兰,徐青藤的诸多花鸟画。即如徐渭的那幅立石丛卉图吧。在这幅图中作者画了一块石头,并在石头下画了寻常的一颗菜。画面十分素,用好的形容词就是素雅。单纯的素可能具有穷气寒酸意味,在富贵人眼中就会是穷酸。但这里的素雅就不同了。素而高雅将作者内心的鄙视富而不仁的情怀表现出来。作者题诗道:“杂卉烂春色,孤峰积雨痕。譬若古贞士,终身伴菜根。”不言而喻的是,这里表达了作者孤傲不俗,尽管贫穷绝不同流合污的气节。这种用物表达内心所想而不空泛的艺术创作手法,就是传统创作理念。在这种创作理念的思维下的作品无疑是充实的,它向人们展现的不只是可见的外观,在这些可见外观内还蕴含着支撑外在美的思维骨架。因此这作品就可以将“素”变成素雅。在人们眼中这菜根就有了鲜活的生命,成了一介品格孤傲之士。表现中国的文化传统就是强调文以载道,当然这里的“道”指的是封建道统。但其艺术实质实际是强调形式要与思想结合,不能空泛仅成为笔墨游戏。结合到画,就是不能仅为空有图象的工艺技法图案,要作到有意味。这种创作理念当是当代国画发展继承的重点。一件作品做到有意味看似简单,但其实是十分难得。有人问:既然知道艺术品必须向有意味上作,那么这不是很简单吗?难道哪个艺术家不想使自己的作品具有高质量吗?不错,知道这个道理的人很多,但真正能够践行的简直是少之又少!!为什么?这就不是一句话能说清的了。
人们在开始学艺的时候主要是在基础技法上下功夫,这时与自己创造,实际还没什么关系。这就好比一个人盖房事前准备砖瓦木料,以及学习设计。得先有了这些材料和学会了设计才好动手具体的盖房。等这些都准备妥当了,开始盖时问题就出来了。你首先要按自己的理想去设计,因为在此之前你学的那套都是别人已有的,不见得适合你的需要。怎样设计首先就是个问题;你所准备的材料与你所要设计的房子是否相配?不相配怎样调整?还有哪些你没准备?总之一些问题就需要你不断的调整补充。绘画创作大体也是如此:你的技法可能不能完成你的所想表达的内容需要,这需要你再去学习。但不是主要问题。如果你不知道通过内容去表达什么思想境界的话,学会这,那可就难了。因为画你要画的内容容易,因为那是看的见的,而通过这些看的见的内容折射出你要表现的主题思想,就不见得行得通了。我们看到许多大师级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都不是件件可以将所要表达的充分表达出。而许多人的作品能在技术上出色就不错了,因为他们往往不能两顾:顾了技法的展示就丢了思想的突出。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画家的整体素质差,即文化水平、政治素养、社会意识、情商等方面缺乏积淀。所以当他拿起笔进行创作时,只在如何构图、用笔墨等上用心,也就是,他所进行的创作其实就是一种纯工艺行为,并没有要通过这些物象干什么的意念。故此他所画出来的自然就空洞干瘪无意境思想可言了。正确的创作手段是先想到我要干什么。我们举徐悲鸿的‘愚公移山“来说吧。徐悲鸿的创作是十分严谨的。1940年甘地到尼克坦访问泰戈尔并认识了徐悲鸿,徐悲鸿为甘地画像时,他被这位不屈不挠为民族独立奋斗的印度灵魂人物深深感动。不久徐悲鸿深入喜马拉雅山区,作草稿30余幅。1941年8月,徐悲鸿在喜马拉雅山下的大吉岭开始创作《愚公移山》。这幅作品用愚公移山古代寓言故事,寓意中国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就能将侵略中国的日本帝国主义打败。为了一幅作品作者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因此主题思想得到了突出。从这幅画作不仅可以看到作者的水墨技巧人物造型表现能力,同时可以看到作者的文化层次、政治素养、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的情操。我们再看齐白石的创作的十二幅山水画,这是他晚年所作。在这十二幅中所表现的都是齐白石早年所生活过的、游历过的江南水乡。每幅尽管内容并不复杂,但每件景物都具有代表意义:江边突兀的山峰,水中的船帆、石头、鱼鹰,或聚或离的房子,独木小桥,层层一望无际的水波,片片层林等等。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景物都是齐白石早年印在头脑中的,如今在齐白石笔下被有机的组合起来,表现了他心目中的江南水乡情景。因此虽不是真景写照,却胜于真景的复制,因为其中贯穿着齐白石的真实思想情感。这些看似简单,实际却对画家的要求很高。它不是要求你技术有多高,而是需要你具备在创作前诸方面的储备雄厚,在实际创作中具备融入思想情感的能力。
我们从上面所论中可看到,任何艺术都是由内在外在两部分组成的。我们揭示了这一层,除了说明内在的重要,并不说明外在不重要。相反,我们还要说外在的技术对于传统国画是很关键的。这就好比一个运动员,他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具备很好的心理素质,没有好的心理素质再好的技术也发挥不出来。但心理素质毕竟不能代替整个成绩,它只是发挥技术的重要支持。画家具备良好的文化积淀、政治素志、艺术修养,但笔墨技术差强人意的话,也不能将所要表达的充分展示出来。因此支持他将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的技术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外在技术手段,即笔墨及谢赫六法中的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我们可以看到,所谓技术就是运用笔、墨、色彩表现物象。表现能力强弱可通过谢赫六法在实行中得到印证。历史上的优秀艺术家无不对笔墨都十分重视,正是因为艺术品的外在形态美与内在情感美是互为表里的。也就是说艺术品的外在美承载着它所表达的目的,即作者的意味、情感。当然,如果书画家单纯的将创作视为工艺性的劳动,那么其作品中必然是空洞的,不会有情感、意味的存在。
一件优秀的艺术品必然是内外兼修的,它一定具有充实过硬的笔墨等技巧形式作为支撑,同时也具有充实的情感、思想内涵的表达。在艺术品中存在着优劣之分,优劣的形成正是由笔墨、思想内涵来共同完成的。上好的笔墨技巧与充沛的情感、思想内涵的结合才能创作出旷世的佳作。故此,外在笔墨虽是包容思想主旨情感的外壳,属于次要,但没有他的支撑,尤其没有上好的笔墨技巧,再好的主题也出不了优秀的艺术珍品来。我们在历史长河中可以看到许多珍贵的艺术品,无一不是只有单纯的笔墨技巧,或仅有上好的立意。
中国画是一门程式性很强的艺术,但它的程式又并不凝固,它需要画家在创作中不断的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应用,所谓集体情况就是指所要表达的主题。技法的演进无一不是为表达主题而产生的。因此传统国画的技法程式总是在不同画家手中在不离不弃的发展着。请比较一下诸多大师级的画家笔下的作品就会发现,他们各自的差异,他们和前代的区别。但是尽管有差异却没有一个是抛弃了传统技法的。关于背离传统程式,对传统程式发起挑战是近代才发生的事。经过近百年的实践和争论,现在基本已经明晓了。即传统的国画艺术理念和程式技法是不能背弃的。否则,尽管在美学上可以得到认可,但已经走出了国画的范畴。对于这样的作品没有必要进行是否属于国画的讨论和认定了。
传统国画的生命力之所以顽强不衰,就是因为它的载道理念的不移性和程式技法的发展性,二者成为了它内涵的饱满充实和面貌的常演常新又不离不弃。所以,在固守其理念的前提下,国画要发展就一定要在技法上大胆的吸纳,如此才能得到与时俱进的发展。
北京艺术研究所 刘玉来